爱尔眼科|医美产业加速整合与垂直,轻医美连锁的机会在哪里?

2020年春节后“轻医美”这个话题就一直非常热闹,最近媒体、投资圈及医美行业内针对“轻医美”的讨论最近又多了起来。
轻医美是介于整形手术和生活美容之间的专业医疗美容项目,指用无创或微创医学疗法,用先进的产品、器械等手段满足求美诉求。与传统整形手术相比,轻医美意味着更“轻”的实施方式、更灵活的操作手段,具备简单、便捷、安全等特点。在日韩也被称为午餐美容,2015年之后逐渐开始在中国市场普及。
作为几年前就进入轻医美领域的创业者,笔者最近在与几位创业和投资的朋友们交流中,明显感受到了大家对于这个新赛道的好奇和疑问。抽空把这些疑问点整理了一下,当做和关心轻医美领域的朋友们的一次交流和分享。
多维度结构型的变化带来新的机会
一个行业的爆发或高速增长,一定是整个生态链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我们从消费人群、消费需求、舆论环境、上游供给这几个维度去拆解一下轻医美火热背后的原因。
维度一:消费人群
对轻医美需求最旺盛的群体是20-40岁的女性,这部分人群出生在1980-2000年之间。据艾媒咨询发布的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轻医美用户数达到1520万人,并且以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速度持续增加。
当衣食无忧、追着韩剧长大的85、90、95后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时,医美服务已从“轻奢品”转向“快消品”,医美消费从“小众消费”走向“大众消费”。
维度二:需求变化
2017年之后的近3-5年,消费者对医美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消费端开始区分“整形”和“医美”。
抗衰、美白嫩肤、微调等改善状态的轻度医美需求,与双眼皮隆鼻等改变形状的整形需求被消费完全区别开来。现阶段消费者口中的“做医美”,不再包含整形手术,而是指购买和接受非手术类轻度医美服务。
维度三:舆论环境
相较于“整形”,近几年舆论对“医美”的态度不断更加宽容,一些综艺及主流明星也开始为医美产品和平台站台。
小红书、知乎、微博等大众媒介上关于医美的讨论和认知,也更加理性和日常。对于当下的年轻消费群体来说,“做医美”是不需要避讳且日常的消费行为。
维度四:产业链上游供给
近5年拿到NMPA注册证上市的中胚层、玻尿酸、肉毒素等新药品超过了过去30年的总和。这对轻医美消费者来说绝对是好事,上游竞争逐渐白热化意味着消费者可选的产品越来越多,价格也会越来越合理。
对下游轻医美机构来说,上游越集中,下游的价值越小;反之上游越分散,则下游连锁的价值越大。
行业加速整合和垂直,
未来医美市场格局初现
医美机构在国内经过近30年的野蛮生长后,目前呈现出了连锁化程度低、优质供给不足、黑诊所份额占比高、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一系列问题。
医美的连锁化程度究竟有多低?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截止2020年正规持证营业的合法医美机构数量大致在15000家左右,真正称得上连锁的机构数量有多少呢:不超过300家,占比还不到2%。
一方面说明大家在标准化连锁化运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说明下游医美机构未来5-10年进一步整合的空间和机会都还非常大。
目前市场上的医美机构大致由这几类构成:

  • 公立医院医疗美容整形科 (代表有上海九院、北京八大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等)
  • 综合整形医院一般在5000平以上 (代表有美莱、艺星、米兰柏羽、华韩等)
  • 500-2000平的中小型医美机构
  • 渠道医美 (主要依靠高额的返利做美容院to B市场,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爱尔眼科|医美产业加速整合与垂直,轻医美连锁的机会在哪里?
文章插图
未来医美市场结构预测
消费医疗的主战场从来都不在公立医院。随着医美市场热度的继续升高,公立医院整形美容科会逐渐退出C端的竞争开始扮演技术赋能培训等支持行业发展的角色。近几年大批优秀的整形医生从体制内走出来创业也使得公立医院离消费者越来越远。
5000平米以上的综合整形医院,在医美市场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会进一步加速整合,未来市场上能支撑8-10家大中型连锁品牌共存,且头部连锁品牌呈现进一步加速整合的态势。
其中,数量最多的中小型机构接下来将会是医美行业变革的主战场,以下这3种定位类型的机构将会是本轮变革的最终受益者。
第一类是医生创业型机构,这类医美机构的特点是客户忠诚度极高,利润空间不错,缺点是过于依赖医生口碑,而医生创业者不管是从精力分配上还是管理经验上都难以规模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