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古瓷上的痕迹鉴定法

文玩|古瓷上的痕迹鉴定法

文章图片

文玩|古瓷上的痕迹鉴定法

”使用痕迹鉴定法”在很多朋友和专家的眼中使用痕迹是判断古瓷新老的重要标准 。 个人不敢苟同 , 但是依然可以作为一个鉴定的参考 。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瓷片 , 它的纹饰特征应该是青花留白缠枝并蒂牡丹菊花釉里红 。 这个瓷片虽然没有落款 , 但是其各方面特征都非常明显 , 综合看 , 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 。
青花留白的缠枝花卉纹饰在清三代 , 尤其是在康雍时期 , 非常常见 , 类似的纹饰还有缠枝人物 , 比如连生贵子等等 , 青花留白缠枝在明晚期开始常见于日用瓷器 , 到康雍时期盛行于世 , 在清中期之后 , 就不太多见了 。 所以需要了解了纹饰特征和演变 。

乳突在元末-明早期的民窑瓷器中非常常见 , 到明中期成弘时期 , 就已不见了 , 其后历代民窑瓷器均不多见 , 因此 , 乳突已经不再是民窑瓷器断代的主要特征依据了 。
我个人认为 , 这是康熙瓷器断代的很有效的依据之一 , 大多数这种足根修切方式均出现在康熙中晚期 。
到康熙末期至雍正时期 , 其足根的修切方式已经不再是这种康熙时期常见的平切带折角的修足方式了 , 而被足根圆滑的修足方式所取代 , 比如常说的泥鳅背就是在康熙晚期到雍正时期所流行 。
因此 , 这种平切带折角的足根修切方式是康熙中晚期的重要断代依据 。 但是足根平切的不仅仅在康熙时期所仅见 , 在明晚期嘉靖时期这种修足方式就已出现 。
我们可以学习到三个特征:
1、足墙内斜 , 清早期部分民窑瓷器的足墙均有内斜的特征;
2、火石红 , 可以清晰的看到修足内墙接近足根处 , 有不规则的火石红出现 , 淡淡的颜色 , 很是漂亮 , 有藏友说火石红到乾隆时期就没有了 , 其实 , 那是大部分官窑瓷器的特征 , 民窑瓷器至清晚期火石红也一直存在 , 而像这个瓷片中 , 火石红只出现在修足内墙接近足根处 , 在足根外侧胎釉结合处没有出现的特征 , 也只是在康熙时期常见 。

明晚期和雍正之后的火石红特征是足根内外侧胎釉结合处均呈现火石红 , 但是 , 火石红并不是瓷器断代的主要依据 , 因为相当部分的康熙精品瓷器并没有火石红 , 因此 , 瓷器断代不仅不能绝对化 , 还要综合分析;
康熙青花少见的干支款
康熙少见的尖底器
3、胎质致密 , 我们可以从这个瓷片中 , 发现其胎质是相当的致密 , 远不同于清中晚期民窑瓷器中疏松的胎质特征 , 如此致密的普通的民窑瓷器 , 只在康雍时期常见 , 由此可见 , 康雍时期制瓷水平之高 。
是跳刀痕的特征 , 足墙内侧跳刀痕特征 , 底部放射状跳刀痕特征 。 跳刀痕是隐约出现的 , 不仔细看 , 很难看出 , 这种特征和明晚期类似 , 跳刀痕在民窑瓷器中也是贯穿于整个明清时期 , 只不过在巅峰的康雍时期 , 跳刀痕并不明显 , 甚至看不到 , 而到了清中晚期 , 跳刀痕又归于明显 。
旋痕的特征 , 康熙时期的民窑瓷器中 , 特征隐约出现的圆形旋痕比较常见 。
上面总结的底部各类特征的汇总 。
是碗心釉面的使用痕迹和牛毛纹 , 瓷片中 ,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明显的使用痕迹 , 还有方向完全不规则并且长短不一的牛毛纹 , 但是没有牛毛纹和使用痕迹的瓷器未必都是假货 , 因为相当部分的瓷器 , 尤其是官窑和外销瓷器几乎没有使用痕迹和牛毛纹;这个瓷片的釉水是典型的白中泛青的釉色 , 有别于粉白釉色 。

有很多古瓷 , 比如清三代瓷器 , 其制作工艺已达到顶峰水准 , 其釉面的硬度指数为7.3也就是说已相当于玉的硬度了 , 找不到使用痕迹那也属于正常的 。
【文玩|古瓷上的痕迹鉴定法】所以 , “使用痕迹鉴定法” , 可作为一种辅助鉴定方法 , 不是主要的判断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