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_原题为 “奇”得不可思议又让人不可思议地相信的《戈壁奇案》
□ 陈明斐
作家写的小说 , 再真也象假的;新闻人写的小说 , 再假也象真的 。 这是我看了胡国华先生写的长篇小说《戈壁奇案》之后涌出脑海里的第一句书评 。
《戈壁奇案》故事虽不复杂 , 但悬念性强 。 主要内容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河西走廊戈壁县五佛公社的一段奇案 , 一个超常聪明又性格扭曲的侏儒王有德中专毕业后带回绝色老婆梅雪 , 生下两个残疾儿后老婆闹离婚未逐 , 最后侏儒与两个残疾儿被农药毒杀的破案过程 。
文章图片
《戈壁奇案》 , 胡国华著 , 广州出版社2020年3月版 , 28.00元 。
一、作者的无缝楔入是小说鲜活的钥匙
【戈壁|“奇”得不可思议又让人不可思议地相信的《戈壁奇案》】小说的“奇”就奇在小说主角婚姻不可思议的畸形和下毒人是死者不可思议的至亲身份上 。 通常小说的虚构性最容易露出马脚之处往往是过于追求不可思议的猎奇 , 而在阅读《戈壁奇案》时读者却不会让“奇”带偏而怀疑此案的不真实 , 相反一旦开卷相信就会沉浸于破案进程之中 , 这完全有赖于作者使用的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 。
小说中的第一人称“我”为采访人员 , 而作者早年系新华社高级采访人员 , 后曾任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等职 , 《戈壁奇案》是他的第一部小说 。 作者将新闻写作的平实风格驾轻就熟直接转移到小说创作上 , 而创作背景正好又是他工作生活过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河西走廊 。 作者将采访人员生涯积累的大量一手素材熔铸于小说 , 使得整部小说仿佛可闻可触的戈壁味有如卷起中国西部的风沙扑脸而来 。
细节描写是小说的血肉 。 没有在当地生活过 , 作者也绝对写不出这样的细节来:如写西瓜泡馍 , 从苏联引进的“反修瓜”和当地低产小麦“和尚头”做出来的馍为最佳搭配 , 吃时先把大如足球的西瓜用手拍开并把瓜馕搅成小块 , 再用小斧把大如脸盆的馍砍碎 , 放在西瓜汁里泡着吃便成地方美食一绝(看到这里 , 我上淘宝真的发现有和尚头面粉 , 并打算买回几斤面来试一下);还有当地比鸡小比鸽子大的沙鸡 , 一元一只 , 其肉细嫩 , 其汤鲜无比(真实故事是作者当时在队部当秘书 , 第一年过年就在队部食堂请大家吃了一顿饭 , 一人一元一土鸡 , 被说破坏“三同” , 因此“发配”到一个更远的大队做副领队);最绝的是写大学生要跟农民“三同” , 先是到农民家吃派饭吃得比较差 , 派了几轮后担心增加农民负担 , 于是派到地富家 , 到地富家不仅吃得比较好 , 最要命的是“地富家的姑娘、婆姨文化程度都比贫下中农的姑娘、婆姨高 , 出落得也更加水灵……轮到派饭那天 , 她们都会精心打扮” , 于是就有学生爱上她们 , 结果在分配工作时就遇到麻烦 。 正是这些无比生动的细节 , 让小说所描写的独特时代背景、生活风貌与读者毫无隔离 , 让读者有如临其境、如睹其事 , 甚至有不可思议地如陷其案之感 。
《戈壁奇案》白描式的新闻写作风格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和可读性 , 也是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 , 所以才有笔者本文开篇第一句 。
二、王有德 , 让人喘不过气的人设
《戈壁奇案》全篇16万字 , 这是一部本可以一口气看完的长篇 , 但书刚到手时只是匆匆翻了一下 。 没马上看 , 是因为此书中的主要人物关系令我不由自主地生发出很不舒服的生理抵抗 。
侏儒也是人 , 当然也有享受美好爱情的权利 。 小说中有一段描写梅雪的父亲第一次见到王有德时的情景:
无计可施的梅铁 , 只好拎起旅行袋 , 缓缓向候车室走去 。 自己的电报写得很清楚啊 , 怎么会没人来接站呢?
来源:(南方都市报)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P136001R020.html
标题:戈壁|“奇”得不可思议又让人不可思议地相信的《戈壁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