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The Beatles在Eleanor Rigby这首歌里唱出了成年人孤独的一面。
据调查,约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表示在最近的一个月体验过孤独。这个问题不容小视,因为孤独与身体和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健康长寿都依赖于有支持性的社交圈。我们通常给孤独的人的建议就是走出去,认识新的人。姑且不否认这一建议,因为孤独,跟人生的经历一样的复杂。
韩国心理学家Yeeun Lee 和Young-gun Ko曾研究孤独与否与社交圈大小的关系。他们研究发现这两者只是适度的相关。既然如此就没有多大的必要通过广交朋友来治愈孤独了。事实上,社交圈大的人体验到了更多的孤独感。
跟其他情绪一样,孤独具有传递信息和自我促进的功能。怎么说呢?感到孤独常常提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缺失了某些东西。孤独产生的不适感促使我们寻找新的社交机会。
究竟孤独感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的情绪不能很好的适应我们当今所处的社会环境。从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小而紧密联系的群体里,孤独带来的痛苦无疑意味着他们不合群,也意味着脱离了安全的群体。
在当代的城市丛林中,我们一些人在一天中对其他人的影响可能比我们的祖先倾尽一生对别人的影响还大。同时,我们会在数天或数周里与一些对我们没有多大意义的人接触。太多泛泛之交或者不食人间烟火对身心都没有太多的益处。
社交圈的大小不能决定你是否感到孤独。相反,关键的是要有一些有意义的关系。那什么才叫“有意义”呢?Lee和Ko研究发现互相自我表露是减少孤独感最主要的环节。
换句话说,如果你跟你的交流对象能够互相表露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这样你们都会感到一种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可以减少我们的孤独感。我们交流是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彼此。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表露一些对方不知道的东西。
理解了互相自我表露是拥有令人满意的社交的本质,我们就可以多角度的分析孤独产生的原因了。例如,社交圈小的人容易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对别人产生有意义的影响。但即使是社交圈小的人依旧可以过着充实的生活。
想像一下,一对为了与孙子住得更近而搬去一座新的城市的退休夫妇。他们可能不得不离开老朋友,缩小社交圈,但他们都有足够的机会进行互相自我表露。事实上,在我们漫长的进化史中,家庭一直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我们不仅仅在年老时对抗孤独,其实,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与孤独对抗。
在西方社会,由于其强调核心家庭和个体的独立性,感到孤独在成年晚期特别常见。如果没有交通,独居的老年人很少有机会与别人接触。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何教会活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那么重要了。
【 感到孤独|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但孤独的人从何而来呢?】许多孤独的人缺乏社交技巧,他们有意无意就打破了别人为了了解他们而做的任何尝试。这些人通常参与两种类型的社会自我破坏。
一种类型的孤独者守口如瓶,谨慎对待社交。他们从不暴露任何自己的事情,也不喜欢通过肢体语言,语调来暴露自己。这些人在社交上有着高度的焦虑感,他们尽量逃离令他们觉得不舒适的场合。
另一种类型的孤独者却心直口快,同时往往带着负能量。这些人会告诉任何人如他的腰背不好,有肾结石或有心脏问题或抱怨唠叨的妻子,懒惰的丈夫,不孝顺的孩子,无能的老板等等。这些人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一副闷闷不乐的德性,这使得对方恨不得马上逃离这种不愉快的局面。
对于以上说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孤独者,他们随时都可以学习基本的社交技巧。有时,只需稍微改变一下社交技巧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或《今日心理学》都有很多关于社交技巧的有用建议。心理治疗学上的认知行为疗法在指导社交技巧方面也已经很成熟了。
如我们所知,社交圈小的人并不一定孤独。那些朋友无数的人也会感到孤独。这是因为孤独意味着与他人缺乏有意义的交流,而不是缺乏社交关系。
来源:(军事佳作社)
【江苏龙网】网址:/a/2021/0326/lmkd052GH3412020.html
标题: 感到孤独|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但孤独的人从何而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