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大楼越造越高 , 体量越来越大 , 造型结构越来越复杂 , 面对强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 , 这些建筑能否屹立不倒?“小震不坏 , 中震可修 , 大震不倒”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理念 , 大震不倒 , 是否就意味着高昂的造价?
面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我校土木工程学院特聘教授李杰认为 , 建设韧性城市 , 结构分析和设计理论需要变革 , 精细化分析与整体优化设计势在必行 。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 , 台风过境 , 有些大树可能会倒 , 竹子反而不会 , 所以 , 增加承载力储备的传统做法 , 未必就一定没有风险 , 而且承载力储备就意味着高成本 , 最重要的是 , 长此以往 , 结构工程和防灾科学就会裹足不前 。 ”
文章插图
李杰教授在工地
经过15年的持续科研攻关 , 李杰领衔的“复杂建筑结构精细分析与整体抗灾性能调控关键技术”项目给出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答案:基于建筑结构的精细化分析 , 对建筑结构进行整体抗灾性能优化 , 可以提升大型复杂建筑结构整体抗灾性能 , 并显著降低结构造价 。 该项目荣获2019年度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难题
李杰介绍 , 要实现结构精细化分析与整体抗震优化设计 , 需要解决三个关键难题:材料非线性的合理反映、结构破坏的准确模拟、复杂结构的优化设计 。 “在强震作用下 , 材料会出现非线性行为 , 比如混凝土会开裂甚至压碎 , 钢材会屈服甚至断裂 , 传统的结构设计理论 , 无法反映这些非线性行为 , 更谈不上从材料损伤到结构破坏的全过程模拟 。 ”
李杰带领团队追本求源 , 建立了钢筋混凝土复合材料弹塑性损伤理论 , 构建了混凝土弹塑性随机损伤物理模型 , 首次实现了钢筋混凝土复合材料静、动力非线性行为的综合反映 。 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巴让特(Bazant)教授盛赞该模型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混凝土模型” 。
“在国际上 , 这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 。 我们的理论成果经过了充分的实验验证 。 ”李杰说 , “6年 , 1042组实验 , 我们课题组的任晓丹副教授和同学们一起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 ”
文章插图
李杰教授和课题组陈建兵教授在上海中心工地
值得一提的是 , 2010年 , 该损伤模型被纳入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这是国际范围内首次将混凝土损伤模型引入国家标准 。 “设计规范引入理论模型的案例很少 , 设计规范强调应用 , 我们的损伤模型理论性比较强 , 但好用 。 ”任晓丹告诉采访人员 , 十年的应用证明 , 损伤模型在设计界大受欢迎 , 并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 。 比如 , 针对大震非线性分析的结果 , 设计师们的讨论模式通常是这样的:“有哪些损伤?损伤在哪些位置?” “算出来的损伤主要集中在哪个部位?哪些损伤可以减少一些?”……
理论创新的价值远不只于此 。 李杰介绍 , 损伤模型并不仅仅适用于结构抗震设计 , 山东建筑大学将损伤模型应用于复杂建筑结构的移位 , “准确地模拟了托换梁混凝土开裂过程和新老混凝土界面脱离过程” , 该技术成果与山东建筑大学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一起获得了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 , 团队研发了大型结构非线性分析软件系统ADARCS , 建立了复杂建筑结构的精细化分析技术平台 , 实现了复杂建筑结构从材料损伤到结构倒塌全过程的精细化分析 。 李杰告诉采访人员 , 该技术解决了诸多历史难题 , 如框架梁坍塌效应的模拟、复杂构件的受力分析等等 , 在国际上均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
“比如这个美丽的蝴蝶形曲线 , 是开口剪力墙的滞回行为模拟曲线 , 也是国际上知名的难题 。 很多人能做出这个试验 , 但无法通过模型模拟出这个曲线 。 我们发展的技术 , 完美再现了这类极具挑战性的试验结果 。 ”李杰说 , 这个蝴蝶形的曲线在国内外各大国际会议报告现场收获惊叹无数 , “这个曲线有隐式和显式两种算法 , 隐式结果更稳定 , 国际上能做出显式曲线的 , 一个巴掌数得过来 , 但能做出隐式曲线的 , 目前只有我们课题组 。 ”
结构精细化非线性分析软件与模块研发
揭开了大型复杂建筑结构从材料损伤、构件破坏到结构倒塌全过程的神秘面纱 , 有了软件的加持 , 对各类建筑整体抗灾性能进行精准调控就不再是难事 。 “常规优化 , 主要体现在用钢量上 。 ” 李杰介绍 , 基于可靠度的结构敏感性分析 , 依据指标敏感度进行结构优化设计 , 在确保结构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 , 可以显著降低结构造价 , 比如6月28日刚刚开工的苏州第一高楼中南中心 , 抗震优化设计后 , 仅主体结构构件 , 即可节约钢材1067.4吨 。
“另外一种优化 , 是实现了主体结构与减振装置的一体化设计 。 基于精细化分析 , 针对薄弱部位 , 可以设计减震装置的布置位置和形式等 , 显著提升建筑的整体抗灾性能 。 ”李杰说 。
文章插图
结构精细化非线性分析软件与模块研发
文章插图
据悉 , 软件开发后 , 李杰团队还在国际知名开源结构分析软件平台OpenSees上以“中国规范模型”名义贡献了模块 , 并基于国际知名有限元平台ABAQUS进行了二次开发 。
据悉 , 项目已获得5项国家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 , 出版学术专著1部 , 发表SCI/EI论文78篇 。 截止2017年 , 成果已直接应用于30余座大型复杂结构的精细化分析与优化设计 , 显著提高了结构的抗震性能 。 据不完全统计 , 全国在建300米以上的超高层项目中 , 有10%的项目直接应用了该技术 。 项目成果近三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4.75亿元 , 间接经济效益7.85亿元 。
文章插图
项目代表性工程应用
摩天大楼“下盘功夫” , 同济早有探索
帮助摩天大楼练就更多稳扎稳打的功夫 , 同济大学早有探索 。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获悉 , 该校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专家历经十余年 , 研发成功结构抗震防灾新技术 , 这一“中国功夫”日前首次在抗震研究强国日本实现工程应用 , 令建筑物的“马步”扎得更稳 。
近年来 , 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越来越复杂 , 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抗震技术需求日益迫切 。 自1994年起,在吕西林教授带领下 , 课题组致力于开发新型的抗震防灾技术 。 吕西林坦言 , 在土木工程领域 , 原始创新非常少 , 他们的“马步新招”靠的是集成创新,即利用已有技术、设备,达到“1+1>2”的效果 。 相关论文已在国际一流专业杂志《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EESD)上发表 。
走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楼梯上 , 常有人要问:那转角处贴着墙面、顶着天花板的人字形灰色结构干啥用?这正是专家们的得意之作:将橡胶耗能、油阻尼器这两大减震设备创造性地连在一起 , 不仅能令大楼抵抗住相当于6至7级强震的冲击 , 而且施工较传统方法更为简易 。 这一消能减震支撑体系 ,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 并应用于上海市3项实际工程 。 如上海港汇广场商务办公楼的加固设计使用了这一创新技术 , 整个加固过程中广场基本未停业 。
【同济大学|大楼“长高”如何抗震?同济大学科学家探索“如竹之韧”】让摩天大楼的“下盘功夫”更强 , 同济大学专家再做“加法” , 采用各种滑动支座“并联”橡胶支座 , 组成全新的组合隔震系统 , 成功应用于超高建筑的基础隔震 。 据了解 , 它已在日本的4个高层建筑工程中发挥作用 , 当地企业数据显示 , 这一技术在达到相同抗震效果前提下 , 工程成本降低10%左右 , 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169万日元 。
推荐阅读
- 杨振宁|清华大学辟谣:杨振宁逝世系谣言
- 杨振宁|清华大学:“物理学家杨振宁近日逝世”系谣言,先生身体健康
- 杨振宁|杨振宁教授去世?清华大学已辟谣:先生当前身体健康
- 推土机|因为遭遇“不公对待”,美国男子改造推土机推倒市政大楼
- 布法罗大学|新工具可以通过眼睛里的微小反射来识别出深度伪造照片
- 微创手术|女大学生双手“挥汗如雨” 微创手术20分钟搞定顽疾
- 朱拉隆功大学|用狗追踪无症状感染者?准确率95%,朱拉隆功大学解锁新成就!
- 新冠肺炎|香港大学研究团队:抗麻风药“氯法齐明”可治疗新冠肺炎
- 中国科学院大学|藏在怀柔群山间的火箭试验基地
- 复旦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为什么中国人比西方人更普遍接受进化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