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插图
完美受害者
如果一个独自走夜路的女孩 , 在回家的路上被陌生男人强奸了 。 这些人就会站出来质问:“你为什么要走夜路?”
在他们的思维结构里 , 当事情发生 , 第一反应不是去谴责施暴者为什么要犯罪?反而是质问受害者为什么不小心?
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完美受害者” , 美国心理学家Melvin Lerner用“公平世界谬误”完整地解释了这一理论的缘由 。
持有这一理论的人认为 , 世界是完全公平的 , 灾难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在某个人的头上 。 只要每个人的行为在合理范围内 , 就理所当然不会遭遇任何不幸 。
本文插图
相反 , 如果一个人遭遇了什么不幸 , 那一定是因为受到伤害的人做了什么不对的事情 。
乍一看这一理论似乎是合逻辑的 , 但事实上它是完全架空成立的 , 忽视了多变性和复杂性 。
这种观点单个挑出来让某一个人评判都会觉得它不对 , 但当它成为一种群体意识的时候 , 大众就不会去管它的对错了 。
在女性受害的犯罪中 , 受害者往往会经历二次伤害 。 那些根植于群体内心深处的、制度中的错误观点 , 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 , 一点都不比真正施暴者造成的小 ,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
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小镇 , 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叫做“这是我的错吗?”展示一些受到侵害时女性所穿的衣服 。
本文插图
发起者发现在性侵案件中 , 受害者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当时穿的是什么?这个问题让这些受到侵害的女性沉默 , 并再次受到伤害 。
在展览中我们会发现 , 那些被侵害的女性在经历噩梦的时候 , 穿的也不过是普罗大众都会穿的普通衣服 , 无非是T恤、牛仔裤、运动服、休闲裤等 , 并没有什么出格的 。
所以 , 谁还能说被强暴是因为女性穿着太暴露 , 这太荒唐了 。
为什么人们看不到?
对受害者的人生经历、道德、行为上瑕疵的苛责 , 并不会真正带来社会的公平 , 或许一个人行为上确实有某种瑕疵 , 但它绝不应该成为受害的理由 。
本文插图
对受害者的苛责 , 实际上就是对作恶者的维持、支持 。 因为这一行为肉眼可见地模糊了施暴者的行为 , 使得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道德瑕疵上 , 而不是施害者的暴行上 。
可是在我们的观念里 , 此种论调似乎已经深入骨髓 。
推荐阅读
- “我替你妈管教你”,婆婆伸手一耳光,隔天亲家让她跪地道歉
- 情感段子|“女婿,不给小舅子买房,就让我女儿离婚”“托你的福,早离了”
- “我的心态崩了:我的彩礼2万,弟媳的20万,那我算什么?”
- “我父母打工多可怜,你拿嫁妆还二十万债”,媳妇这样反驳很霸气
- “你自己生娃还不辛苦吗?别祸害我了”,26岁女孩这番话太现实
- 杨振宁|传播“杨振宁去世”假消息的博主道歉:将自罚停博至少 3 个月
- 真心|跟一个男人在一起,他从没跟你聊过这“两个字”,就不是真心爱你
- “我婚前攒了30万,首付了一套自己的房子,被父母移出了家庭群”
- 一个已婚男人的经验之谈:做老公的要“狠”,婆媳关系才能好
- 再甜蜜的婚外恋,最终也逃不过“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