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婚”的现实忧喜( 二 )


在张含看来 , 这并非人人可以复制的婚姻模式 , 地域、家境 , 这些现实的因素 , 都有可能成为制约因素 , 以她的观察 , 最终选择“两头婚”的新人 , 大多两人都来自本地 , 家庭条件也相差不多 。
就像胡楚萧 , 婚前他和妻子分别住在杭州两个不同的区 , 但是离得近 , 开车15分钟的路程 。 现在胡楚萧父母搬了家 , 开车7分钟就到了 , 这也方便小两口往返于两边父母之间 。
自蒋心成年之后 , 父亲就告诉她不能远嫁 , “对象一定要离得近 , 远了不同意” 。 和老公谈恋爱的时候 , 蒋心第一个问题就是:“你老家是哪的?”两家离得不远 , 蒋心才决定走入婚姻 。
家庭条件也与嫁娶形式息息相关 , 在胡楚萧的观察中 , 以杭州富阳区为例 , 那里本是农村 , 家里普遍有好几个子女 , 那里女孩普遍还是会选择传统的婚嫁模式 , “因为要把收的彩礼留给兄弟结婚用 。 ”而胡楚萧所在的下城区原本是郊区 , 由于国家政策、拆迁等原因 , 居民经济条件普遍更好 , 没有经济压力 , “两头婚”很普遍 。
一位杭州本地的婚介人员也表示 , 在他工作中的所见 , 男女双方家中有多个子女的 , 一般不会选择“两头婚” , 因为在分担父母赡养费用上 , 容易出现矛盾 。 “另外 , 非独生子女也容易在财产分割上遇到问题 , 而独生子女可以全部继承父母财产 , 不存在这方面的担心 。 ”
这位婚介人员所接触的杭州本地独生子女 , 大多选择了“两头婚” , “包括那些90后 , 也有很多人选择两头婚 , 很多还是女方主动提出的 。 ”
这似乎成了“入赘”传统的一种演化 , 特别是那些条件不错的女方家庭 , 父母不愿女儿远嫁 , 但“招个上门女婿”的方式已经有些跟上不时代的脚步 , 因而在杭州 , “两头婚”也被叫做“两家合一家” 。
绕不过的姓氏
知名学者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 , 以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今属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调查资料 , 撰写成博士论文《江村经济》 。 文中 , 费孝通首次提到了具有“两头婚”雏形的继承形式“两头挂花幡” 。
在“继承对婚姻和继嗣的影响”一节中 , 费孝通提到 , 当一个家庭仅有女无子时 , 他们有权利将其女儿所生的一个男孩作为他们自己的孙子 。 这类婚姻称作“两头挂花幡” , 意思是在两个家的祖宗牌位上插两面花旗 , 用以象征传嗣 。
社会学者赵春兰于2017年到2019年期间在位于浙江北部、杭州西郊的水村进行田野调查 , 在****对她的采访中 , 赵春兰提到 , “两头婚”最重要的特征是生育两个孩子 , 两个孩子分别延续两方姓氏 。
作为杭州当地的婚介人员 , 余航表示 , 虽然“两头婚”形成的具体时间已经无从考证 , 但在最近十年确实有了明显增加 , 与二胎政策的开放相随并行 。 这也是因为 , 在“两头婚”结成之后 , 子嗣的姓氏传承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 大多数这类家庭 , 会生两个或者三个小孩 , 而且在之前就会商量好每个孩子各自跟随哪家的姓氏 。
麻烦也来自于此 , 余航观察到 , 很多上一辈仍旧存有重男轻女的观念 , 虽然结婚的时候双方会商量好 , 一胎随男姓 , 但如果第一胎是女孩 , 第二胎是男孩 , 男方老人可能会有意见 。
婚介人员张含在做离婚辅导时 , 就接触过这样的个例子 , 一对“两头婚”夫妻最终因为孩子的姓氏走向离婚 。 双方曾在婚前说好 , 第一个孩子随男方姓 , 但是第一胎生了女儿 , 第二胎生了儿子 , 为了“抢儿子”双方起了争执 , “他们在婚前其实已经谈好了 , 只是后来反悔了 。 ”
张含接待过一位潘先生 , 家里条件很好 , 父母各自开公司 , 住着别墅 。 潘先生的父亲一开始就很抵触“两头婚” , 一直在强调 , 儿媳妇是需要“娶进门”的 。 后来在恋爱的过程中 , 女方家里提出“并家” , 潘先生父亲不同意 , 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财力来给儿子娶妻 , 为自己的家族传宗接代 , “就把这门婚事拆散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