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亲情感到厌恶属于怎样一种心理?心理学家:相当正常
【对亲情感到厌恶属于怎样一种心理?心理学家:相当正常】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 明明是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 , 但偶尔在发生争执时 , 也会想要远离他们 , 心生厌恶之情 。
但这种厌恶情感是与社会整体道德观相悖的 , 社会价值观构建的是父母给予我们生命 , 我们应该回报他们 , 而不是产生如此情感 。
所以 , 很多人在跟家人吵架后又会很后悔 , 内心其实未必好过 , 他们会陷入因为厌恶亲情的愧疚中 。 那么 , 从心理学上来说 , 对亲情的厌恶是正常现象吗?
文章插图
答案很肯定 , 属于正常心理 。 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 , 父母虽是生命的给予者 , 但也不能成为个体思维的控制者 。
相处再好的亲情也免不了摩擦时刻 , 因为当人在面对最亲近的人时 , 最能释放安全感 。
相信没有人会跟陌生人肆无忌惮地发脾气 , 我们总是把最差的一面留给亲人 。 小朋友却很少对父母有厌恶之情 , 因为他们的自我认知是不完善的 。
在小孩子的世界 , 父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 , 总能想办法解决各种难题 , 所以会站在崇拜者的视角去看待父母 , 那时 , 只会偶尔对亲情的过度控制感到生气 , 但也不至于产生厌恶 。
我们在生本能指引下深刻地意识到 , 父母是我们生活下去的全部希望 。
文章插图
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 , 我们接触的事物也更丰富 , 开始逐渐离开了父母 , 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 这时我们会发现 , 原来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 , 也是有缺陷的人 。
第一次对亲情感到厌恶通常是在青春期 , 一方面是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强烈控制 , 一点儿也没有给予孩子应有的成长空间 , 让他们开始厌烦父母 , 甚至想要摆脱 。
另一方面 , 这个阶段的孩子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 内心极其渴望长成一个真正的大人 , 而亲人还将他们看作孩子 , 完全不给其自主权 , 这让他们很无奈 。
此刻双方是存在认知差异的 , 如果未能很好地沟通交流彼此的想法 , 小孩子的叛逆心理会很强 。 父母越是让其达成某一目标 , 他们便越会朝着反方向前进 。
当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 又回想当年自己对亲情的想法时 , 就会感到可笑和幼稚 。
文章插图
其实 , 这样的心态谁都有过 , 当我们陷入特殊场景时 , 特定的情绪便会应运而生 , 但等到场景一发生改变 , 那种情绪也会消失 。
其次 , 当我们所处亲情中个体的需求未能得到实现时 , 个体也会产生对亲情的厌恶 。
例如 , 《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家庭 , 本该是父母手中的宝贝 , 却因为生在一个传统的重男轻女家庭 , 在童年从未体验过父母的关爱 , 感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余的 。
她不值得被父母爱 , 所以她想要被爱的需求一直没能从父母身上获得 , 但其两个哥哥却得到了双倍的爱 。
这让苏明玉对家庭的厌恶之情更加深重 , 所以最大的愿望便是摆脱这个家 , 不再受父母束缚 , 成为真正的自己 。
文章插图
每个人都有归属感的需求 , 家庭便是个体最好的归属感之地 , 世间没有人对家庭不渴望 , 之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惧怕婚姻 , 不再相信家庭的力量 , 都是因为曾有过被家庭伤害甚至抛弃的经历 , 这让他们对家庭的存在很失望 。
除此之外 , 我们都会对亲人产生虚拟的期待 , 总是片面地认为 , 家人就是应该无条件了解自己 , 很多事情我们不说 , 他们就应该能懂 。
推荐阅读
- “父母去世后,我不再与哥哥来往”,妹妹的经历,看懂另一种亲情
- “别对亲人太好”,俺爸的教训,教会了俺什么是亲情
- 亲情|儿子去世,公公对儿媳提3个条件惹争议,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
- “哪怕我远嫁10年,我也不想回娘家,有种亲情,宁愿断绝”
- 你不能在家过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别让迷信毁掉亲情
- 亲情|“我身不由己”,儿子回家半天就走,留下的一团纸让父母老泪纵横
- “终于,我把亲妈的微信拉黑了”这种亲情,我宁愿没有
- “因为我妈,我40岁还没嫁出去”,道德绑架的亲情,会让子女很累
- 老公和我父母住在一起,他感到很压抑,觉得自己不是男主人
- 亲情|“怀孕不工作,小心我儿子不要你”儿媳的回应,让婆婆彻底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