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直言: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孩子上一节“死亡教育课”( 二 )


而这个记忆 , 就是和小孙子说一声“再见” 。
这本绘本结束时 , 小孙子奥斯本的一声“爷爷再见”不光是让故事中的两个人泪流满面 , 也让读故事的我们如鲠在喉 。
一如你所见 , 死亡带来的恐怖害怕 , 在死亡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和 。 我们更愿意相信 , 从小接受了这样死亡教育的孩子 , 对于生死 , 能有更深刻的感悟 。
白岩松直言: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孩子上一节“死亡教育课”文章插图
对孩子开展“死亡教育” , 同样需要父母下对功夫匈牙利心理学家玛利亚·耐基早在1948年的时候 , 就注意到“死亡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 她指出 , 根据孩子不同认知阶段 , 来进行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
1)根据孩子的年龄 , 对死亡进行不同层次的认识
●朦胧期:0~4岁
这个阶段的宝宝并不知道什么是“死亡” , 他们理解的死亡是现实中的不存 , 因而会对这种不存在表现出焦虑情绪 。 这时父母最好不要和孩子讨论死亡 , 而是着重安慰孩子的紧张情绪 。
●感受期:5~9岁
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已经产生了对死亡的好奇 , 父母要抓住机会 , 对这个阶段的宝宝系统的引导教育 。 切记不要给孩子讲恐怖故事或者是看恐怖电影吓唬孩子 , 这样会让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
白岩松直言: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孩子上一节“死亡教育课”文章插图
●发展—成熟期:9~18岁
这时孩子对于死亡已经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 父母更要为孩子强调 , 死亡的客观存在和面对生死 , 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 要告诉孩子 ,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 既然同是归途 , 就一定要珍惜好生活的每一天 。 着重为孩子强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
2)抓住学龄前的关键阶段 , 借助辅助工具帮助孩子认识死亡
学龄前(3~9岁)是帮助孩子认识死亡 , 进行死亡教育的关键时期 。 这个阶段的宝宝对死亡已经产生了疑惑和好奇 , 父母利用孩子的这种好奇 , 能帮助孩子正确地建立生死的初步态度 , 帮助孩子为今后坦然面对死亡打好基础 。
接受了死亡教育的孩子 , 会更加深入了解死亡的意义 。 他们会明白 , 那只陪他们长大的狗狗 , 其实是去了另一个地方;那朵飘落的花 , 最终也为这一次盛开而骄傲 。 而作为孩子的他们 , 也终将珍惜活着的机会 , 努力地生活下去 。
【白岩松直言: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给孩子上一节“死亡教育课”】ps:本文图片均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