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青春期孩子的毒药?
01
青春期的“宝宝”
有一位新认识的朋友 , 在我们面前提起她的儿子时 , 一直“宝宝”长 , “宝宝”短 , 我一直以为是个最多六七岁的孩子 。
直到有一天 , 我们终于聊到孩子升学 , 她才透露 , 原来这个“宝宝”已经快要中考了 。
我震惊了:十多岁的孩子还被妈妈叫“宝宝”?
看上去是一个不起眼的称呼问题 , 但这个称呼背后却透露了很多母子关系的信息 。
当然由于交往不深 , 我并不知道他们真实的母子关系如何 , 只是这样的一个青春期的“宝宝” , 让我想起更多的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心理发展问题:
有的孩子异常冲动 , 情绪化 , 甚至会有造成伤害的攻击行为;
有的孩子因为学业挫折或者人际挫折开始逃避学校环境 , 频繁请假 , 甚至不去上学;
更不用说我们时不时被一些青少年自残甚至自杀的事件所震惊 。
文章插图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
首先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人生非常动荡的时期 , 从孩童走向成人的道路 , 很多迷茫、混乱、冲突 , 在这一时期纷纷涌现 。
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 ,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 , 长久以来一直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的“妈妈” , 开始越来越让孩子感觉到抗拒和窒息 。
很多妈妈无意识用和孩子童年期甚至婴幼儿期打交道的方式 , 在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 , 包括叫孩子宝宝 。
比如:希望在吃喝拉撒各个部分都“照顾”到孩子 , 让孩子按照自己觉得“正确”“健康”的方式来;
比如:总觉得孩子不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 千方百计明里暗里阻挠孩子自我探索 , 尝试的欲望;
……
总而言之 , 希望和孩子保持一种非常亲密的距离 , 近到好像孩子一直就在自己的怀里 。
而对孩子来说 , 无异于扼杀成长的一剂“毒药” 。
文章插图
02
“毒”从何来?
刚接触心理学时 , 看了一本《中毒的父母》 , 书的内容现在记不太清楚了 , 只记得看书窒息、压抑的感觉让我没有读完 。
文章插图
历数父母之“毒” , 好像都是声讨控诉的愤怒 , 然而解“毒”却并不能只靠发泄 。
说妈妈是青春期孩子的“毒药” , 并不意味着要谴责那些陷入和青春期孩子“鏖战”的妈妈们 。
相反 , 看到“毒”的来处 , 正是解毒的开始 。
“毒”从何来?
我想到最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过期糖 , 似砒霜 。
原话的意思是讲男女之爱逝去的甜蜜 , 如今却给当事人造成无尽的痛苦 。
这话放在亲子关系中 , 也是一样 。
过期爱 , 似砒霜 。 不是那种无微不至的母爱不好 , 而是 , 这份爱 , 已经过期了 , 孩子已经长大了 , 再美好再甜蜜的“爱” , 一旦出现在错误的时间 , 哪怕是对同一个人 , 都可能转为“毒药” 。
我有一个朋友 , 年轻时忙着干事业 , 小孩从小学起就开始寄宿 , 后来等到孩子初中 , 她反倒让孩子走读 , 在学校旁边租了个房子 , 长期陪伴 , 无微不至 , 希望能够弥补那些年亏欠孩子的母爱 。
孩子现在已经快大学毕业 , 然而种种自我管理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还几乎停留在初中生的状态 。
这位妈妈 , 也总还是忍不住要对孩子各种生活习惯频繁“指导”“管理” 。 孩子真正成人之路 , 看起来还遥遥无期 。
青春期最大的课题是寻找自己的定位 , 探索“我是谁”?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 需要不断地在学业 , 在人际中“试错” , 在挫折的痛苦中渐渐找到真正要去的方向 。
推荐阅读
- 孩子产生“回避型人格”怎么办?父母应尊重孩子,而不是互相伤害
- 3岁女娃天生一张上相“巴掌脸”,其实是妈妈患病导致的罕见“小头娃娃”
- 学霸妈妈坐月子太无聊,选择破译美国高难度密码,获上百万奖励
- 过年,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收到三种礼物,确实挺让人为难的
- 爱无条件但不能没有原则,不要让孩子边依赖边嫌弃
-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太听话”
- 米饭这样做太美味,搭配鲜蔬和香肠,解馋又营养,孩子爱吃的主食
- “积食王”找到了,3种食物经常吃,孩子脾胃虚弱,赶快住口
- 室外寒冷,孩子们,换个地方运动去
- 在家教你做蔬菜鸡肉卷,肉嫩多汁,简单营养,孩子爱吃的美味辅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