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不是你的敌人
本报采访人员 张 芳
19世纪 ,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提出了著名的钟摆理论: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 百余年来 ,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观点 , 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发现 , 痛苦确实是人生难以回避的一种感受 。 面对痛苦 , 有人回避 , 有人挑战 , 却可能效果不佳 。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说 , 这是因为我们用错了方法 。
文章插图
痛苦不是心理异常
【痛苦不是你的敌人】也许很多人都不曾意识到 , 任何疾病的治疗都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之下 , 即人的原本状态应该是健康的 。 所以一旦受到感染、外伤、内分泌紊乱甚至基因突变等干扰和威胁 , 人就生病了 , 不健康了 。 此时的治疗原则是阻断异常干扰 , 修复损伤 , 进而恢复健康 。 祝卓宏说 , 这一机制用于治疗身体疾病时 , 是行得通的 , 但套用到处理心理痛苦上 , 就会出问题 。
从健康常态的假设推论 , 我们的痛苦是精神心理异常导致的 , 还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 。 如《精神疾病统计诊断手册》规定了许多“综合征” , 近些年病种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 各病种的“共病率”高得惊人 , 仅重型抑郁症与其他心理疾病的“共病率”就接近80% 。 这说明 , 它不是真正的共病 , 而是不良诊断系统造成的 , 不仅将心理痛苦(关系问题 , 生存危机 , 行为成瘾等)的主要形式分解了 , 甚至将生活中正常的忧郁、恐惧或悲伤当成了病 。 目前的临床疗效也证明 , 针对综合征的治疗只能降低症状的严重程度 , 对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极为有限 。
实际上 , 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受到特殊情感、思想、记忆、历史事件或大脑状态的干扰 , 这与导致身体疾病的因素 , 不是一回事 。 2004年 ,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海斯提出心理灵活性概念 , 重新解构了心理痛苦的来源 。 他认为 , 痛苦是一种常态 , 普通的、甚至有益于人类的心理过程 , 当然它也可能有破坏性并引起精神心理异常 。 这种痛苦 , 源于人类强大的语言和符号解读能力 。 比如 , 厌恶的事件过去几十年 , 即便没有再出现 , 一旦想起 , 人们仍会像过去一样作出反应 , 产生痛苦 。 这种强大的联想、解读、认知能力 , 对人类进步十分有用 , 同时也会带来痛苦 。
刻意回避很难见效
从很小我们就知道 , 人会生病、衰老 , 朋友和恋人可能会背叛我们 , 每个人终将死去 。 很多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 , 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 于是 , “回避”成了减少痛苦的常用方式 。 但祝卓宏说 , 刻意的回避 , 反而可能加重痛苦 。
在回避痛苦事件的初期 , 我们或许能暂时走出那个“故事” , 但同时 , 为了避免再度记起痛苦 , 人的注意力必须时刻保持高度集中 。 随着时间推移 , 麻木的生活就开始了 。 人的生活空间开始萎缩 , 回避的情形更多 , 并逐渐恶化 , 融入当下和享受生活的能力渐渐衰弱 , 生活内容越来越贫乏 , 痛苦进入恶性循环 。 就像有人经历一次演讲的失利后 , 总让自己不要去回想当时的窘境 , 但这种“控制”实际上让他更加关注那次的失败 , 于是总在意 , 拒绝“登台演讲” , 更不敢接近讲台 , 甚至影响当众发言 , 在生活中的尝试就越来越少 。 另有研究证实 , 在人们试图回避、抑制或消除不愉快的经历时 , 很可能造成反结果 , 使其出现频率更高、强度更大 。
面对痛苦 , 还有人会强迫性地告诉自己:生活有一个“正确的方式” , 只有“正确的方式”才是快乐的 。 祝卓宏说 , 这些人常会采取周期性的自我监测、评估和控制 , 期待解决精神障碍 ,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 , 刻意的监测控制过程 , 也会使他们陷入不断的挣扎 , 成为一种痛苦 。
学会接纳和感谢
推荐阅读
- 交往过程中,女生不主动找你的原因
- 情感段子|“女婿,不给小舅子买房,就让我女儿离婚”“托你的福,早离了”
- 真心|跟一个男人在一起,他从没跟你聊过这“两个字”,就不是真心爱你
- 女人过了60岁,最?亲?的并不是老伴。这女人说出了心里话
- 心理测试:哪份蛋糕最甜,测你的家庭会因你而幸福吗?
- 真正成大事的人,能力不是唯一,有这3种魄力者,注定是人上人!
- 成熟的爱情就是,在我知道了你的缺点之后,还依然爱你
- 真心爱你|真心爱你的女人,会主动交出自己的“底牌”
- “生女儿有什么用,还不是替别人家养媳妇”“动我闺女一下试试”
- 一个很爱你的人真的可以忍住很长时间都不联系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