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比如荆襄名士司马徽,坚持拒绝入仕,但是在刘备访问司马徽的时候,司马徽还是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庞统二人;庞统通过司马徽的褒扬成为名士,之后又褒扬陆勣、顾劭、全琮等人,目的在于树立榜样,肃清风气。
文章插图
东汉末年有两个非常善于品鉴人物、"拔士"的人,就是郭泰和许劭。郭泰拒绝入仕,却通过个人的巨大名望拔擢了左原、茅容、孟敏、庾乘、宋果、贾淑、王柔、王泽、张孝仲、范特祖、召公子、许伟康、司马子威等等一大批人物。其中有本来就有一定名望的,也有出身寒微的,有避仕的也有入仕的。相对于郭泰而言,许劭或许更有名一些,他主持过大名鼎鼎的"月旦评",每月点评人物。曹操没有显名的时候,不得不"卑辞厚礼"拜访许劭,从而获得"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的评语。
文章插图
除了主动发挥影响力之外,名士本身就具备影响力。比如东汉末年的名士胡昭,他一再拒绝当权者的征辟,也没有品鉴人物的举动。不过在孙狼等人起义的时候,还是碍于胡昭的名望,没有侵犯胡昭以及依附于胡昭的百姓;曹操因为私怨杀死陈留名士边让,导致兖州的名士对曹操离心离德,陈宫、张邈等人利用这个机会迎接吕布反抗曹操,一度让曹操险些陷入绝境。由此可见名士本身具备的潜在的影响力也是不小的。
文章插图
道德标准过关,需要爱惜羽毛名士们臧否人物,利用自身名望掌握着非常大的话语权,然而反过来他们也是被评价、被褒贬的人物。而且由于名望,往往首当其冲。这是一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很多名士本身就是以周济天下为己任,有非常高的主人公的意识,这是东汉末年名士一个很积极的地方。所以他们的道德标准普遍都比较高,也很爱惜羽毛。
文章插图
最有名气的,也是波及范围最大的一个表现,大概要数名士与宦官之间的较量。虽然宦官作为皇权的延伸,无法独立立足于政治舞台上,士大夫与宦官的斗争,多多少少是皇权与士权的较量。但是从一个宏观的角度完全解释"党锢之祸",也颇为不妥当。在东汉末年宦官集团的所作所为是相当恶劣的,"党锢之祸"的最早发端也是士人处置了犯罪不法的宦官党羽。从士人与宦官对抗的过程中,士人冒着巨大的风险,也站在正道的一方。这些士人的道德标准应该是过关的。
文章插图
不仅仅是宦官,其实名士本身也是被名士批评的对象。这一点也说明了士人与宦官的斗争不能武断地归因于政治立场的不同,还有道德标准的相悖。宦官做了错误的事情要受到批评,名士有错误也要受到批评。汉末卖官鬻爵的现象非常严重,冀州名士崔烈花五百万钱买了一个三公当,就是司徒。结果崔烈的名望因此一落千丈,他曾经问自己的儿子崔钧,别人对他的评论如何?崔钧回答:"论者嫌其铜臭。"崔烈因为买官的行为从北方名士到声誉衰减,连亲儿子都不给自己面子。由此可见道德标准也是名士需要具备的条件,而且需要长期维持。
文章插图
总的来说名士是东汉末年一道颇为亮眼的风景线,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与宦官势力对抗;褒贬人物左右风气,有相当的影响力。相对于后世的魏晋风度,汉末名士显得更加积极和充实,受儒家忠君爱国、强调社会责任感的思想的影响比较大,小编认为这个是汉末名士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比较可爱的地方。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推荐阅读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他是东汉狂士,骂曹操,轻刘表,最后因骂人落得英年早逝
- 阅读:打开永远比收藏更重要
- 奥利傲、六大核桃、康帅博…这些年货不太对劲
- 古雅轩文化传媒推荐明代的瓷器佛像赏析
- 东汉才女蔡文姬:生逢乱世三次嫁人一生传奇,却是红颜薄命
- 明代奇事:三个“倭人”漂流到登州府,还做了一首咏雪的诗
- 竹林七贤第一人,魏晋名士嵇康
- 三国两晋南北朝|汉朝末年黄巾起义,如何改变国家格局,奠定三国局面的形成
- 楚汉|解析东汉战争:江北大乱局!江东政局不稳,益州复起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