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波动与β细胞——从基础到临床( 二 )

P<0.01);与10 mmol/L持续性高血糖组相比 , 血糖波动组氧化应激-硝基酪氨酸显著增加(P<0.001)[7] 。 并且 , 与持续性高血糖相比 , 血糖波动更易诱导β细胞凋亡 。
一项细胞实验研究将INS-1细胞分为对照组(11 mmol/L葡萄糖)、持续性高血糖组(SHG , 25 mmol/L葡萄糖)、间歇性高血糖组(IHG , 11 mmol/L和25 mmol/L葡萄糖 , 每12 h交替一次)处理 , 连续5天 , 观察INS-1细胞凋亡情况 。 结果发现 , 与对照组相比 , SHG组和IHG组均显示TUNEL阳性细胞增多;IHG组中TUNEL染色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高于SHG组(P<0.05)[8] 。 因此 , 改善血糖波动是保护胰岛β细胞的重要措施之一 。
以血糖波动为靶点改善β细胞功能的治疗策略
近年来 , 血糖波动逐渐成为血糖管理的焦点之一 。 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布了《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 , 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控糖尿病 , 实现血糖精细化管理;2019年发布的《CGM国际专家共识》对CGM指标测定方法、技术要求、不同患者CGM临床控制目标形成建议;202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指南明确指出 , HbA1c难以反映血糖波动及低血糖信息 , 最好联合使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或CGM和HbA1c来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 并新增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用于评估血糖管理的推荐 。 TIR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相关 , 是临床试验可接受的终点 , 可用于血糖控制的评估 。 此外 , 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 , <3.9 mmol/L和<3.0 mmol/L)和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 , >10.0 mmol/L)是对治疗方案再次评估的有用参数[9] 。 以血糖波动为靶点改善β细胞功能的治疗策略包括胰岛素强化治疗、非胰岛素降糖治疗、减重手术、胰岛移植和干细胞治疗等 。 新诊断T2DM患者应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显著改善血糖波动 , 并持续改善β细胞功能 。 一项临床试验应用CGMS对48例血糖调节正常的受试者和69例新诊断T2DM患者进行监测 , 23例HbA1c>8.5%的新诊断T2DM患者在每日多次注射治疗2~3周后进行第2次监测 , 应用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餐前血糖值以上的增量面积(AUCpp)评估日内、日间和餐后的血糖变异性 。 结果显示 , 新诊断T2DM患者经2~3周胰岛素治疗后 , 日内MAGE和日间MODD均显著降低(P均<0.001)[10] 。 翁建平教授团队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平行组试验纳入382例新诊断T2DM患者 , 随机分为胰岛素泵(CSII)组、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组或口服降糖药(OHA)组 , 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1年时进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 , 并测定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原水平 。 结果发现 , CSII组、MDI组、OHA组的1年缓解率分别为51.1%、44.9%、26.7% , 使用胰岛素的两组β细胞功能显著优于口服药治疗组[11] 。 早期T2DM患者可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改善β细胞功能 , 进而减少血糖波动[12] 。 在病程较长的T2DM患者中 , 应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样可以改善β细胞功能[13] 。 并且 , 研究证实使用胰岛素泵比MDI血糖达标更快 , 改善β细胞功能更显著[14] 。 此外 , 本课题开展的一系列使用CGM进行的研究发现 , DPP-4抑制剂、达格列净、艾塞那肽均能有效改善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血糖波动[15-18] 。 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39例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 , 分为艾塞那肽治疗组和甘精胰岛素治疗组 , 疗程为16周 , 使用CGMS评估血糖变异性 , 并评估β细胞功能 。 结果显示 , 艾塞那肽能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和餐后β细胞功能[19] 。 与饮食控制减重相比 , 减重手术也能显著改善血糖波动 , 降低氧化应激水平[20] 。 还有研究发现 , T1DM患者胰岛移植后 , 血糖波动持续减缓 , β细胞功能得到改善[21] 。 此外 , 动物实验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能改善T2DM小鼠β细胞数量和功能[22] 。 但是 , 这些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