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百家思想的本质区别在哪儿?
国家治理的对象是人,百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人,直观地说,如何规范人、如何管理人,我们再往深层了说:人性的量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者,度量人的核心标的。这种社会关系直观地说,便是阶级关系,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法家以法量人,人是一切法律关系的总和。国家的根本是法律,没有任何人,能逾越法律,哪怕是秦王犯罪,也要用刑。权力也在法律之下,法律即抵人心。评价人是用守法与否,来做核心的标准。
【百家争鸣究竟在争什么?各家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儒家以道德量人,人是一切道德关系的总和。国家的根本是仁义道德,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道德必然吃人,因为评价人是用善恶为标准,道德就是把人性关进笼子里。
道家呢,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国家,如何视人。简单说,人是一切自然属性的总和。道德经说,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自然性,或者可以称之为原始性。换句话说,原始规范,取代了人造规范。魏晋风骨的反社会性,其实也是从道家的根子来的。
文章插图
思想是如何治国的呢?
简单来说,制度建立了秩序,但这种秩序的维护,是靠权力。权力从哪儿来?人心。秩序-权力-人心,这就是国家的本质结构。
但是,权利是最脆弱的,权利的易手,总会引起国家的混乱。于是,先秦的思想家们,决定把权力拿掉,直接从秩序,到人心。
怎么从秩序到人心呢?这便需要这些直抵人心的思想。
我们现在评价人,首先是道德评价,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包括守法与否的评价、契约精神的评价,都是排在道德评价之后的,甚至会被囊括进道德体系。
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也犀利地指出:明朝时,所有问题,都变成了道德问题,连官员处罚也是因道德不检。
这便是因为,两千年的儒家思想,早已塑造了我们的内心,换句话说,秩序通过思想,已然直抵人心。
不过,儒家思想,是一举就取得了最终胜利吗?并不是。
秦始皇治国,是以法家思想,汉文帝、汉景帝是以道家思想治国,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初步统治了中国,这中间还有曹魏的法家思想复辟、晋朝的道家思想复辟。
可为什么,在我们的感觉中,儒家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内核呢?这源自于体系化的历史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都是按照儒家史观,书写中国历史,儒家眼光也就这样,潜入了文化底层。
如果读法家李斯、兵家尉缭的著作,却会看到另一种历史评价体系。
当我们卸去儒家思想的眼光,抛下儒家的评价标的,就会看到百家争鸣的斗争性和残酷性——这是一场文化战争,一场成王败寇的思想之战。
推荐阅读
- 魔道祖师中,大家最怕听到什么?看到第三句已经忍不住哭了
- 明朝末年资本主义经济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当时的统治阶级是否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被主人带走的妖怪会是什么下场最惨的莫过于这只妖怪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蒋介石4个“把兄弟”的书法,您会给出什么评价?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起名怎么确定汉字五行,什么是汉字五行
- 俗语“人过六十,莫至二地”,究竟是哪2个地方?古人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