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二 )


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文章插图
所以笔者才会说,如果凭借心学去揣摩成功之路,未免选错了方向。“此心俱足,不假外求。”这句话被王阳明贯彻了半生,自龙场悟道开始,他参悟了这八个字后,他的人生方向就已定格。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有关于圣贤的标准都已在我心中融会贯通,我已无需假借外物(如书籍等)。“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段“阳明四句教”十分经典,它的含义也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本心之中是没有善恶这个概念的,但一旦心灵与外界进行沟通后,便会将事物划分为善恶两个部分。人的心中都有一把裁决善恶的剑,这把剑的名字叫良知。凭借良知分辨善恶,自然就是格物致知。将善良的部分保留下来,将罪恶斩断,就能成为道德上完美无瑕的人,是为圣贤。说到这,大伙想必也看出来了,心学绝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学问,它的本质十分简单。但是,简单不代表我们可以小觑这门学问,它足可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且用心学的诞生去类比西方的宗教改革,你便会发现笔者此言在理。宗教改革的本质,不是让你背弃上帝信仰,而是换一种法子继续信仰上帝。1517年,马丁·路德站出来,表示就算没有教廷、教皇,信众一样可以捧着一本《圣经》,与上帝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在拉丁文中,教皇为PaPa,是父亲的意思。马丁先生的理由很简单,我信奉上帝,与所谓PaPa又有什么关系?他老人家凭空捏造出那么多繁缛的规定和仪式,又捞了不少宗教税,这些都是上帝规定的吗?更何况,教廷中人的私生活老百姓早有耳闻,这些家伙放荡且不道德,由他们来作为上帝的使者,还不如让信众自己来。其实,宗教改革,与王阳明的心学差不多,都是从“向外求”转向“向内求”。
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文章插图
王阳明为什么会创立心学?这自然离不开他的经历。王阳明年轻时,曾与广大儒生一样,来到学堂读书,在老师的指点下学习儒术。老师见这小子聪明伶俐,就问他:“小家伙,你为什么读这些圣贤书呀?”王阳明不假思索地说道:“我也要做圣人。”老师鄙夷道:“你小子快别胡言乱语了,读圣贤书的目的是出人头地,是为了跻身仕途,向你老爹一样考上状元才是正途。”从这个小故事里我们就能看出,儒家经典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世人的人格,但在儒生反复“向外求”的过程中这一初衷不断变质,最终畸形成具有功利性的东西。可笑的是,当年幼的王阳明说自己读圣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圣人以后,同窗、老师甚至他亲爹都表示无法理解。从这个现象中足以看出,当时的儒学发展已出现问题,需要进行改革。为什么说心学的创立如西方宗教改革一样伟大呢?因为它让每个儒生都看到了平等和希望。若非如此,按照当时的儒学观念,有人书读得好,在官场上的职务更高,距离圣人又近一步,高过其他儒生一等,这未免太过荒诞离谱。相比之下,王阳明的心学让更多的儒生看到了成圣的希望:圣贤在心中,人人成为圣贤的机会都是对等的,只要能摒弃杂念修养身心,谁都能成圣。
现代人能从王阳明心学中汲取到成功学的知识吗?答案让所有人失望
文章插图
聊了这么多,王阳明的心学究竟该怎么去学呢?“知行合一”的概念又该如何践行呢?知行合一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谁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只要戒断了烟草自然会让身体健康,这就是知行合一;谁都知道好好读书能让未来的可能性更丰富,只要能静下心好好学习自然会受益良多,这也是知行合一。道理虽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首先,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在修行心学的过程中必须让自己的认知有所提高。当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该做的,就算是达到了“此心俱足,不假外求”的境界。然而,对于心学的修炼来说,这才仅仅是迈进了门槛而已。因为,光有“知”是远远不够的,将其付诸行动的“行”才是重中之重。为什么“知”很容易,但“行”却很难?因为在二者之间,还夹杂着无数抉择。对于当代人来说,我们要面临的抉择太多。看起来,选项多是一件好事,但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些选项都在干预我们的认知。因为,每一个选项的背后,都有一个看似合理的原理,似乎怎么抉择都能找到支持它的理由。所以,在面临如此众多的选项时,如何维持自己的“知”,做出不违背本心的抉择,这才是心学要教会我们的。综上所述,心学绝非一门“成功学”,而是一门维持本心的学问。参考资料:【《明史》 列传第八十三 王守仁传、《为何要重读王阳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