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还在演唱前增设“康震解读诗词”这一环节,提前铺设情境,让观众走进经典背后的故事,更加深刻地理解用经典致敬英雄的意义。
更鲜活、更立体,
3D视听让英雄没有时空限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歌手董宝石用说唱的方式,把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壮士热血和雄浑磅礴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灯光的变化,舞台上的铠甲一一“亮相”,仿佛在沙场中穿梭的战士一般,营造出了边塞的荒凉和战士的气魄。
谭维维站在金色光束下饱含深情地演唱了毛泽东的经典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撒贝宁解读道:“我在想今天舞台上这像金线一样从天而降的装置,像一个纪念碑一样。不断向上攀升的一束光,是让我们今天用所有的努力和能够做出的成就,去告慰这些革命先烈,去告慰这些真正的英雄。”由此可见,节目在舞美设计中也蕴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文化细节。
文章插图
节目更系统化的升级在于,创新性地把围炉访谈、诗词讲解、实地探访等形式融入各个环节当中,在变化中创造新的可能。
谈到《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作品,谭维维说:“突然之间觉得很穿越,毛主席写给杨开慧烈士的词,通过我们的音乐进行演绎,就像是三个时空的对话。”这一季《经典咏流传》特地去到了杨开慧烈士在湖南板仓的故居。主持人王嘉宁带领观众回到历史发生地,一种更深层次的、跨越时空的浪漫与豪情被传递。在节目现场,杨开慧写给毛主席的那些诉说革命思念、被封存在墙壁缝里、从未发出过的文稿,得以和我们见面。
文章插图
此外,围绕“浸享诗词”打造了3D视听新体验,只要戴上耳机,就能置身在诗词和音乐之中。3D音乐加上竖屏直拍的传唱人画面,通过融媒体创新实践和技术升级,创造了一个个关于诗词和音乐的“美妙花园”。
节目在技术上的创新运用远不止于此,互动起来的“云观众”让经典传唱能够延伸到每一个角落。在新一季节目中,全新的技术手段开启云观众模式,数百位观众通过实时连线的方式观看现场录制,并参与互动。比如在《从军行》演唱结束后,哈萨克族学生叶尔森分享自己的从军经历和对作品的感悟。他两年携笔从戎,驻边在黑龙江佳木斯,“我们守的是我们国家的大门,这两年的军人生活,是我一生最珍贵、最骄傲、最光荣的经历。我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是在国家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必将做到‘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文章插图
正是有这些多元的互动,我们才能有信心地说,经典没有被尘封,年轻人不仅在看,也正参与其中。更多不受圈层壁垒和时空限制的英雄情怀,正在书写新的集体记忆。
浓密的时代注脚,
才是“英雄情怀”的目的地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四岁。二十四岁年轻的你,又在做什么呢?”
陈辉在抗战时写下了一万多行爱国的诗篇,但他的志向不只是作为一名诗人,更要在抗战的一线做一个面对敌寇的战士。而当下,这样的追问也正成为我们青春的蛩音。撒贝宁手上拿着那本陈辉泛黄的诗集《十月的歌》,“不要忘记烈士流的每一滴鲜血,我希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能够不负他们的众望,能够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融在一起,青春只有把自己融入了时代,方得永恒。”
文章插图
不同侧面、不同身份、不同感知下的人物形象不仅让英雄的诗词作品再度流传,也使其拥有了真实可感的温度。节目的一大落脚点便在于引发观者的深刻思考,让崇高的英雄品格在新时代重焕光芒,激励和感召新一代年轻人。
推荐阅读
- 杨国桢“对话”林则徐:从一介寒士到民族英雄
- 《射雕英雄传》中,为何丘处机、包惜弱不告诉杨康身世?
- 水浒传中唯一没有绰号的英雄,他没陪宋江一起死,并活到了八十
- 《天天向上》戏曲扮相太惊艳,致敬经典,传播传统文化
- 水浒传中你不知道的英雄人物,最后出海得到善终
- 古人讲“英雄脚臭、好汉屁多”,此话怎讲?古人想告诉我们什么?
- 英雄不会被忘记,主席看京剧《奇袭白虎团》问:此人目前何在?
- “打豹女英雄”陈传香,19岁赤手空拳打死金钱豹,后来怎样了?
- 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 —共青城市多所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
- 音乐剧《在远方》致敬美好生活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