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宋末忠臣: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二 )


宋亡后 , 郑思肖一直以大宋孤臣自许 。在日常交往中 , 从来不拿正眼与元人对视 , 也从不和元人接触 。与朋友聊天 , 或参加学术交流会 , 以及新概念诗文大赛作评委时 , 但凡听见其中有呜里哇啦鸟语叫的北人在座时 , 马上起身扭头就走 , 管你举办方是否尴尬 , 后来 , 大家都知道郑教授是一个孤僻的人 , 还是别惹他了 , 久而久之 , 大家也就习惯了 。郑教授后来隐居苏州 , 他把自家的数十亩田地悉数捐给城南报国寺 , 一有重大节日 , 他必入寺痛哭流涕 , 望南哭祭跪拜 , 可见郑思肖念念不忘的还是故国家园 , 一生初衷不改 。
做为宋末画家 , 起先与画界泰斗大宋宗室赵孟頫交情颇深 , 两人经常交流绘画心得 , 共赏书画 , 后来 , 赵孟頫经不起元朝诱迫 , 降元任官 , 郑思肖痛斥赵孟頫卖国求荣 , 与之绝交 , 终生不复再见 。
郑思肖一生酷爱画兰 , 似乎隐喻着效法幽兰清香之高洁 , 未必不是一种人格孤傲的自我勉励 。只是他每一次做完墨兰图后 , 即画即毁 , 从来不轻易送人 。
郑思肖一生所学甚多 , 诗画成就斐然 , 朋友称呼他为“博学老子” 。郑思肖在形单影只 , 茕茕孑立之中 , 与元朝一直持不合作态度四十多年 , 后患重病卧床不起 , 朋友唐东屿前往看望 , 郑思肖弥留之际留下遗言 , “我就要死了 , 但有一件心事未了 , 麻烦先生你在我死后 , 立一牌位 , 上书‘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言罢溘然长逝 。纵观郑思肖一生 , 用自己言行实现了生为大宋人 , 死为大宋鬼 , 宁死不为贰臣的夙愿 , 让后人见证了他的忠贞气节 , 为“宁可枝头抱香死”添加了完美的注脚 。
郑思肖这种人格精神上的独立 , 也是民族因子的生生不息繁衍 。即使在是宋末 , 也有语言上的巨人 , 行动上的侏儒 , 并非所有人都能像郑思肖一样忠于故国 。《癸辛杂识》就记载了一个颇具喜感 , 又具有辛辣反讽意味的事例 。
宋末 , 有一个叫做蹇材望的蜀人 , 时为湖州副使 , 元兵将至时 , 蹇材望信誓旦旦发誓 , 要为国赴难 , 不惜身死报国 , 为此他专门制作了一个大锡牌 , 上书“大宋忠臣蹇材望” , 然后 , 以银板上凿两孔相系 , 银板上写道“有人获吾尸 , 希望代为埋葬 , 碑上一定要刻上大宋忠臣蹇材望这几个字 , 此银为埋葬之费用” 。蹇材望天天将锡牌和银板系在腰间 , 遍视诸人 , 人皆感佩其忠心可嘉 , 过了不久 , 元人南下攻城 , 蹇材望不知所终 , 人们都以为他死于乱兵之中 , 谁知道 , 他却骑在高头大马之上和元人一起入城 , 原来 , 他早就提前一天前往元人营寨举白旗投降了 。
辽宋夏金|宋末忠臣: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乱世飘零之际 , 大难临头之时 , 多有像蹇材望这样的人 , 而少有像郑思肖这样矢志不移的人 , 唯其如此 , 郑思肖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郑思肖的《心史》在隐匿三百六十多年后重见天日 , 后世学者梁启超奉若至宝 , 日夜悉心研读 , 当读到郑诗中所言"不知今日月 , 但梦宋山川""泪如江水流成海 , 恨似山峰插入天"时 , 梁氏深有感慨地说:"此书一日在天壤 , 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诚然 , 郑思肖的《心史》做为一个旧时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从中体现的爱国情操 , 令人肃然起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