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嫁”一词本是封建社会公主出阁的专用语 , 凡皇帝的女儿结婚都称下嫁 。皇帝的女儿下嫁 , 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而皇帝的母亲皇太后 “下嫁”可谓千古奇闻 。然而 , 历史上倒有过个例 , 其中之一的就是近三百年来传说纷纷的清朝孝庄皇太后下嫁的故事 , 只是追查目前可以看到的官方史书史料 , 还没有找到关于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 。当然 , 史书上没有记载不等于历史上没有发生 。因此 , 对这一被列为清宫史上第一大疑案 , 史学界至今争论不下 , 各持己见: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肯定者偏重于当时清朝统治者内部的政治斗争形势及满洲婚俗等 , 当然也依据了所谓的几条史实 。否定者则注重对典籍档案等历史资料进行整理考证 , 坚决摒除野史传说的影响 , 也不作想当然的测断 。本人是持“否定说”的 。因为从目前关于“太后下嫁”的档案资料来看 , 经考证论析的科学结论应是否定的 。总之 , 不能向“肯定说”那样 , 把一系列的论点建立在一个“可能”的基础上 , 认为“事有必至 , 理有固然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有关“太后下嫁”的说法不仅流传很广 , 版本也有多样 ,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3种:
第一种为“报恩说” , 多见于文人的笔记 。说的是顺治登基年仅六岁 , 能在北京即皇帝位全是摄政王多尔衮的功劳 , 非有所报答不可 。因此便有了多尔衮改称皇父摄政王 , 并在范文程的建议下 , 孝庄后下嫁多尔衮之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二种为“私通说” , 多被演义小说采用 。说的是孝庄后与多尔衮私通多年 , 先是在关外气死了太宗皇太极 , 后又在北京气死了摄政王妃(孝庄后之妹) 。摄政王妃既亡 , 身为太后的孝庄便名正言顺地下嫁了多尔衮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第三种为“保皇说” , 多让论者拿来推理 。说的是满清初进北京时 , 多尔衮的专擅威胁了福临的皇位 。而既能笼络多尔衮 , 又能保住福临皇位的办法只有一个 , 便是太后下嫁 。于是太后立命内三院拟太后下嫁的典礼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以上有代表性的作品为蔡东藩的《清史通俗演义》、王皓沅的《清宫十三朝》、苏海若的《五千年皇宫秘史》 , 以及《清稗类钞》、《清朝野史大观》等 。其中 , 演义撰家自称“以正史为经 , 务求确凿 , 以轶闻为纬 , 不尚虚诬” 。秘史作者亦言:“很大一部分是根据史实描写的 , 有些传说性的情节 , 也有史实为依据” 。果真如此吗?作为肯定“太后下嫁”之说的直接根据 , 在现存的请代官书、档案中没有任何记载 , 而能够沾边联想的也仅仅有以下三件: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是与孝庄和多尔衮同时代的明朝遗臣张煌言(1620—1664)所作《建夷宫词》十首诗中的一首“上寿觞为合卺尊 , 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 , 大礼躬逢太后婚 。”张煌言的著作久为禁书 , 清末民初才得以问世 , 人们读到此诗时 , 认为流传了数代的太后下嫁故事 , 终于找到了确凿的证据 , 因此成了直指“太后下嫁”的孤证 。
推荐阅读
- 史林|虞云国:白居易此诗,有助于纠正后人对宫闱史的误读
- 宫闱逸事|康熙棺材还没搬走,稳重内敛的雍正,为何就当众羞辱父亲的爱妃
- 宫闱逸事|她本来是一位皇后,丈夫去世后却被皇子纳为妃子,结果被儿子鄙夷
- 宫闱逸事|知否:同样都是庶女高嫁,康姨母为什么只恨明兰而不恨墨兰?
- 宫闱逸事|甄嬛好看吗?康熙评价一针见血只有四个字
- 宫闱逸事|她11岁被封为皇后,夫君是自己的亲舅舅,一生未有身孕
- 宫闱逸事|乾隆帝的风流故事真不少,除了香妃,还有一位被忽视的银妃
- 宫闱逸事|此皇帝一生怕老婆,皇后重病离世后,他的驾崩理由让人哭笑不得
- 宫闱逸事|贵为皇帝皇后,还亲自披甲冲锋陷阵,结果皇后被俘,皇帝战死
- 宫闱逸事|萧胡辇临死,说出守护一生的秘密,原来太平王被戴两次绿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