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二 )


从左至右分别为《随风而逝》、《十段生命的律动》电影海报
2016年阿巴斯因癌症去世。正是因为有像阿巴斯这样一批伊朗导演,坚守自己的文明——有土地气质,有古老传承,才能展现出当代社会人的生命状态和寻求。
01
《樱桃的滋味》:
面向人间悲欣的终极思考
好的电影一开始就是独特的。
男主角巴迪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无目的地行驶,直到后来搭载年轻的士兵,才逐渐让人明白他想要干什么,给人留足了悬念。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巴迪 (赫玛永·厄沙迪 饰)
巴迪提出了自己的请求:花20万请这位年轻的士兵帮忙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年轻的士兵惊慌失措,跑掉了。
巴迪继续寻找埋尸人,遇到了神学院的学生,但神学院学生以神的教义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
直到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格里登上了巴迪的车,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应承下了巴迪的请求。巴格里告诉巴迪自己曾经自杀,但最终为樱桃甜美的滋味所挽留的故事。
电影将结束之时,巴迪在博物馆外踯躅,心中似乎回荡着某种声音……
这部电影里,阿巴斯想要展现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寻死故事。巴迪作为一个中年人,想寻死的同时对人生又保留依恋,是绝望但又想寻找希望的状态,所以这不是一条寻死之路,而是希望寻求一些能够活下去的支撑。
在巴迪和年轻士兵的对话中我们会意识到,大家理所当然歌颂的青春美好、丰富性、反叛性和自由感,当面对中年人巴迪的困境时,这些都无法进行解答。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年轻士兵 (阿赫多尔·侯赛因·巴吉利 饰)
因为年轻是向前的维度,对年轻人来说,未来总是有无限可能,生活有着高度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渐进的渗透性。年轻人要面对的是具体的问题和压力,形形色色的困难,这些都是面向未来的进程,而缺乏对人生终点——死亡的体认。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来是不自由的,萨特说人是被推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生在世,人没有太多自由,人有的自由就是决定自己死的方式。年轻的士兵无法理解巴迪设计自己的死亡这件事——表面上是死,实际上它有一种超越性,是一种顽强的生,赋予了人一种真正的最后的自由。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神学院学生 (米尔·侯赛因·努里饰)
巴迪和神学院学生的对话也很有意思。神学院的学生意味着理性和信仰的存在,他能够理解巴迪的想法,但却用教义来反驳巴迪的选择。就像很多活在观念里的人一样,他和现实生活是有一定距离的,没有触及到生活本质性的问题;而抽象的观念和教义,看似可以跨越一切,却缺乏现实的肌理和具体的生命处境,只能成为一种狭窄的说教,不能渡人。
到这里,能够拯救人的宗教也变成了悖论。在波斯文化里,巴迪的出路在还能在哪里呢?
直到巴迪碰上了博物馆的标本师巴格里。
在答应巴迪的请求后,老人说到自己曾经绝望到想在树下自杀的经历,那还关于一颗柔软甜美的樱桃——当他在绝望境地发现自己从没吃过如此甜美的樱桃果子时,忽然意识到生活里可能还有很多更美好的滋味自己没有尝试过,最终放弃了自杀。
听梁老师解读《樱桃的滋味》
文章插图
巴格里(阿卜杜拉曼˙巴赫里 饰)
这个世上,大部分人对自己和世界缺乏透视。人都是拿着一盒火柴,一根根擦亮往前走,在黑暗中,照亮的只是眼前的一小团,你看到的只是一个个光亮的瞬间,而不是全世界。
到这里,电影忽然就亮出了一种生命的亮色,它很朴素,没有大道理和大哲学,一颗小小的樱桃果就“解决”了巴迪的困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