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煎熬后,她们选择重建新生

赵医生看完了今天门诊最后一个病人 , 才有空接受我们的采访 。
聊起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 , 他摆摆手:「其实现在大家对乳腺癌的认识提高了 , 基本上都很积极地在筛查和治疗了 , 但是乳房重建 , 还是一件需要家人和全社会一起去推动的事儿 。 」
比如刚刚找赵医生术后复查的病人 , 田大姐 。
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
活着就不错了!
45 岁的田大姐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发现了左侧乳腺癌 , 在接受了一系列治疗后 , 选择了切除 。
生病之前 , 田大姐在小区是广场舞的领舞 , 每天吃完饭就拎着录音机到小广场 , 跟姐妹们一起跳跳舞 , 聊聊天 。
生病之后 , 一切都变了:先是迅速消瘦 , 然后是头发脱落 , 最后她失去了自己认为是女性特征的部分——乳房 。
她再也没去过那个小广场 。
历经煎熬后,她们选择重建新生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田大姐开始整日整日地在家里发呆 , 看老公不顺眼 , 看儿子也不顺眼 , 一肚子窝火:
「我这乳腺癌就是被你俩气出来的!」
她甚至因为无法参加广场舞街道比赛而大哭了一场 , 退出了姐妹们的「姐姐妹妹跳起来」微信群 , 还把新任领舞的微信拉黑了 。
田大姐曾经向赵医生咨询过重建 , 但家里人总是劝她:这把年纪了还折腾什么 , 活着就不错了!
努力活着 , 却被乳腺癌按下了暂停键
与被年龄阻碍的田大姐不同 , 确诊乳腺癌的那天 , 小美刚刚大学毕业一年多 , 向客户提交的方案已经过审 , 正准备投入一个新的大项目 。
和这个大都市的很多女孩子一样 , 小美喜欢玩 , 喜欢分享 , 经常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分享在各类社交网站上 , 时间久了 , 也收获了不少粉丝 。
在确认自己需要做手术切除后 , 小美向公司请了长假 , 退出了项目组 , 把社交网站账号注销了 。
小美的一切都被暂停了 。
历经煎熬后,她们选择重建新生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赵医生向我们简单出示了他手里的病例和相关文献资料 , 「很多年轻的姑娘发现这件事的时候都接受不了 , 她们觉得婚姻啊 , 事业啊 , 全都变成天边的星星 , 遥不可及了 。 」
在父母的支持下 , 小美问赵医生:我还这么年轻 , 手术后还能重新拥有乳房吗 。
赵医生郑重告诉她 , 能 。
「变身」的十字路口
我该如何选择?
资料显示 ,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排名第一的恶性肿瘤 。 其中约 70% 以上乳腺癌女性选择手术切除[1] , 用一侧或双侧的「坦荡」换生命剩下的安稳 。
但是安稳就够了吗?对于很多人来说 , 失去乳房并不仅仅是身体无法保持平衡 , 生活也随之全面失衡 。
历经煎熬后,她们选择重建新生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乳房缺失引起一系列心理社会疾病 , 包括焦虑、忧郁、体像、性欲、自尊等方面[2] , 乳房缺如的外观与患者的社会心理健康有直接联系 。 一组问卷调查[3]曾显示 , 97.5% 的失乳女性感到忧虑 , 93.3% 的失乳女性自卑感增强 。
为了「补上」这缺失的一侧 , 她们想过很多办法:
选择更坚挺的胸罩 , 或者在缺失的一侧塞海绵、布团 , 也有人会购买义乳 , 即一种硅胶材质、可拆卸的「补丁」 , 配合义乳胸罩一起使用 。
而乳房重建术 , 因为种种原因 , 并没有被广泛的采用:2012 年 , 国内 36 家医院的调查报告显示乳房重建率仅占 4.5%[4] 。 历经大力宣教和普及 , 知晓并愿意接受乳房重建的术后人群有所上升 。 2018 年 2 月 , 「中国女性乳腺癌病人乳房重建意愿的多中心调查」显示 , 我国乳腺癌人群中 35.1% 有乳房重建意愿[4]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