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之反是一场千古骗局?其实是被一个毫无实权的书生算计诬陷( 二 )


出子午谷,会不会真的是蜀汉政权最后逆天改命的机会。但这场争论注定不会有结果。可能就像韩信暗渡陈仓,邓艾偷渡阴平一般,奇兵制胜。也可能像明末的闯王高迎祥一般,刚出汉中就被孙传庭打得全军覆没,而高迎祥走的那条路,就是子午谷。
性格悲剧 兵败身死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出师未捷身先死。而诸葛亮的死,却也是蜀汉另一个核心人物魏延悲剧的开始。
陈寿曾经评价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性格孤傲,同僚敬而远之,只有一个人选择了跟魏延对着干,这个人就是杨仪。杨仪最初跟随关羽,后来又调任成都,深受刘备赏识,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成为诸葛亮的跟前的红人。诸葛亮曾命杨仪接替马谡镇守街亭,不过杨仪还未上任马谡就兵败失守,所以未能成行。
魏延和杨仪在蜀汉北伐军中一文一武,却将相失和。孙权曾对两人有过这样的评价“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魏延目中无人,杨仪又心胸狭隘,两人一直争锋相对,在诸葛亮死后,这种矛盾更是彻底爆发。
诸葛亮临终前曾嘱咐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在自己死后安排撤军,令魏延断后。等到诸葛亮病逝,杨仪就让费祎去揣摩魏延的态度。魏延断然拒绝了让自己断后的命令,认为不应该因为诸葛亮去世就撤军,全军应该由自己率领继续北伐,况且自己怎么能够接受杨仪的指派最断后将军。
魏延还拉着费祎跟自己站队,但是费祎转头就把消息告诉了杨仪,杨仪便让全军按计划退兵,却不通知魏延。等到魏延反应过来,觉得杨仪要孤立自己,十分震怒,率先带领手下的部队南归,并烧毁所过地方所有的栈道。
杨仪也是求之不得,直接上书控告魏延谋反。消息传到成都,刘禅询问大臣的意见,同是丞相府出身的蒋琬和董允自然选择站在了杨仪的阵线,这样的庙堂站队也“坐实”了魏延谋逆的罪行。
等魏延和杨仪的大军在回成都的路上兵戎相见,已经尽失人心的魏延阻止不了自己士兵的散去,孤家寡人的魏延只能和儿子亲随几人逃亡汉中,路上被马岱追上斩杀。当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踏踩魏延的头说:“庸奴!还能干坏事吗?”然后诛杀魏延三族。
忠奸难辨小人诬陷
《三国志》记载:“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陈寿认为魏延根本没有任何想要造反的念头,只是想除掉杨仪,所以魏延至死也没有动过投降曹魏的心思。而元代的郝经更是说杨仪“以私忿杀大将,罪浮于延”。认为魏延是遭杨仪构陷谋反。
裴注引《魏略》中也曾记载,真正被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为怕魏延掌权后报复,便诬陷魏延谋反,挑拨姜维、王平等举兵攻打魏延。而难以自证清白的魏延只能逃而不战,最终含冤而死。一代名将却被一个没有实权的书生诬陷,着实可悲。
历史也证明诸葛亮钦点的政权接班人确实也不是杨仪,诸葛亮生前便密奏刘禅,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不堪大任,希望蒋琬能够接替自己。回到成都的杨仪无法接受蒋琬成为下一代负责人的事实,心中怨恨,还和费祎说自己当时要是举兵投魏,怎么会落魄到这种地步。老实人费祎转头又出卖了杨仪,杨仪被废为平民,后又因为上书诽谤,被下旨捉拿,被迫自尽。
魏延一生功勋卓著,他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忠于汉室,为汉室复兴最后的希望竭尽了全力,但是最后却死在小人手中,谋反的帽子更是带了千年之久,可悲可叹。魏延之后,蜀汉再难得几个能力挽狂澜的人,无法避免走向衰亡的结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