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是如何衰落的?

名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将其列为六家(阴阳家、 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之一。
名家又称“讼者”“辩者”“察士”“刑名家”等,名家有一个理论特点,那就是聚焦于对逻辑思想的探索,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开创者。古代名家的“辩者”们十分注重严谨的逻辑思想,提出了 “实”与“名”等关键的范畴和相关的命题。名家所提出的“历物诸题”(如“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等对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名家的著名人物有邓析、公孙龙、宋钘、尹文、惠施、鲁胜、吕才、叶适、傅山、程智等。
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是如何衰落的?
文章插图
公孙龙子画像
名家有其独立的政治主张,比如,邓子提出“无厚”观点,惠子提出"去尊"观点,因其著作已散佚,很难知道其具体思想内容,但其“去尊”的思想在古代学说中是很少见的,应该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与惠子和公孙龙所提出的"偃兵"“兼爱”“惠民”“非约”等观点是相通的,反对至尊,反对暴力统一天下,重视人与人的平等关系。这种观点与儒家、法家、纵横家等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虽在先秦时期很难行得通,但其主张是很可贵的。
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是如何衰落的?
文章插图
庄子与惠施
名家其实是一种名辩之学,其学术思想特点是注重对语言与逻辑的研究。名家学者的一个基本学术态度是将“语言”与“事实”分离开来,让语言变成纯粹运思的符号。并侧重探索语言符号中违反语言的约定俗成规范的方面,将变异的语言作为哲理思辩内容来讨论。在名家学者看来,语言不再只是思辩用的工具,而是思辩的主要对象。
在惠施的学说中,不仅分离了语言与事实的关系,而且还试图消解语言认知和经验知识在人们思想中所形成的约定熟成原则,尽力从相对论角度去理解语言。以否定事物的绝对分别来达到万物统一、天地一体的境界。
在公孙龙的学说中,十分注重纯粹的语言分析,将用于描述事实、性质的语言与事实分离,将事实视为只是感觉要素的集合,因而,只有语言的呈现才能让事物真实存在。这种观点与后来西方的分析哲学有一些相似。
在先秦时期,未见有“名家”之称,先秦诸子只谈到”辩者“,如《庄子?天下篇》:“惠施以此为大观于天下,而晓辩者。天下之辩者相与乐之。”有学者认为,该是到汉代才称“名家”的,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曰:“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另,《汉书?艺文志》采用刘歆《七略》说法,称:“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
名家分为不同的派别:
一是“合同异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
这一派抓住了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特征,认为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而言的,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主张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界限,承认一切对立其实都是无条件的同一。比如,他们认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即:万物都由一种叫做“小一”的东西构成,因而彼此在本质上并无差异;由万物组成的宇宙,又是一个唯 一的“大一”,此外别无他物。再如,他们认为:“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即:一般常识认为,事物之间有“大同”与“小同”的差别,但从本质上说,万物“毕异”其实也是“毕同”。
二是“离坚白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孙龙。
这一派抓住了事物和名称的差异和各自的独立性,强调不同名实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断性。在他们看来,万物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并由此来否定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派的著名论题是“白马非马”和“坚白石二”。他们认为,“马”是用以“命形”的,“白”是用以“命色”的,“命色者非命形也”,所以说“白马非马”。此外,他们认为,眼看不见石之坚,而只能看见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着石之白,而只能触及石之坚,因而“无白”,由此断言“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他们以感觉来否认事实,并进行狡辩,挑战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