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 三 )


2、开设学官,培养翻译人员
开成元年(836年),文宗在下诏,在边州设置译语学官。《全唐文》文宗条中亦有相关记载。即在各边州设专门掌译语的学官,“学官掌教授内人事”,译语学官主管“译语”的教授和学习,为边州处理日常事务培养翻译人员。这是基于现实需要的考虑,因边州与周边“蕃人”接触频繁,翻译人员在处理与邻近诸蕃的关系中作用突出。
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
文章插图
文宗
3、译语人法规的健全,体现出译语人不断被朝廷重视
从“译语人出入馆门”和“边州制译语学官”等规定中,可以折射出译语人,不断被朝廷重视,社会地位不断攀升。武德九年(626年)史诃耽奉敕直中书省翻译朝令,永徽元年(650年),他的宅地被中书令褚遂良相中,欲低价强行购买。监察御史韦仁约经办此案,将史诃耽的土地收回,并弹劾褚遂良,后将其贬为同州刺史。此例说明,尽管译语人史诃耽的品阶,地位低,但监察御史韦仁约秉公执法,保护了译语人的利益,说明译语人的地位是得到肯定的。
吐鲁番出土《唐尚书省牒》中记载:““检校果毅并傔、译语所在便给发遣。其应合得官者,事,(怀)岌自领入朝,准救赴选。”意为这项军事行动完成以后,根据皇帝的敕令因功行赏,检校果毅并傔,及译语人因功能够入官的,可赴选得官。这与译语人在军事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配合军队行动,建立了功勋,发挥了作用密切相关。而至文宗时期,直接规定在边州置译语学官,可见其地位逐渐在提高。
唐朝“翻译官”:官不大、地位也不高,“条条框框”还挺多
文章插图
总结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与周边少数民族和藩国频繁沟通,促进了翻译人员的发展,催生了译语人的出现。译语人为解决汉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因语言隔阂而带来的不便,改善唐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起重要作用。
正如学者丹尼斯?赛诺所言:“若没有翻译人的帮助,在两组操不同语言的群体之间进行谈判是不可能的。”译语人也从没有官品,到立军功升官,到学校专门培养,地位不断攀升,作用也越来越被朝廷所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方,《唐西州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2、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
3、罗丰,《固原南郊隋唐墓地》
4、彭炳金,《唐代职务犯罪研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