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澍:“时称仙笔”的小篆大家

赵之谦十分推崇和敬佩胡澍所作的篆书,说胡澍的篆书是继邓石如之后,与吴让之同为突出的,并称“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
胡澍(1825—1872年),字荄甫,一字丹伯,号石生,安徽绩溪人。精通音韵、训诂之学,群经百氏多有考订。工书法,善画梅。卒年48岁,未能尽展其才
 胡澍:“时称仙笔”的小篆大家
文章插图
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曾排点清代篆书大咖,说“我朝篆书以邓顽伯(邓石如)为第一。顽伯后,近人唯扬州吴熙载(吴让之)及吾友绩溪胡荄甫(胡澍)。”并称“荄甫尚在,吾不敢作篆书”。清高孤傲的赵之谦如此盛赞的“胡荄甫”究竟何许人也?
傲才淡宦情
道光五年(1825年),胡澍出生在安徽绩溪一个官宦家庭,其族祖父胡培(字竹村),嘉庆己卯进士,曾官刑部主事;父亲胡尚昱(字正晖),官儒林郎,一个从六品的虚职文官。
胡澍学归江永、戴震,治学崇拜江苏高邮王念孙,以古学行受知于督学季芝昌,补诸生。青年时,胡澍从学绍兴知府缪梓的幕中,与赵之谦为同僚。缪梓是江苏溧阳人,道光八年举人,官至金衢严道,署浙江按察使。太平军破杭州时被杀。其为官治学均有名声。
 胡澍:“时称仙笔”的小篆大家
文章插图
青年胡澍恃才孤傲。曾经有一个郡守想请胡澍入幕,委托县令去请胡澍。胡澍闭门不见,对人说,“我岂不如沈石田(沈周,与文徵明、唐寅和仇英共称“明四家”)、萧尺木(明末清初芜湖大画家,为一代耆硕)乎?”
胡澍的科举之路颇为不顺。咸丰九年(1859年),34岁的胡澍才在江南乡试中中举。第二年正月他启程前往北京赴礼部会试,行至靖江却因太平天国战事,资产荡然,道路梗阻而折回,游离于浙东、浙西,后寄寓于杭州。同治元年(862)至京,会试落第。
居京师时,胡澍被官至太傅、武英殿大学士的书法家、藏书家潘祖荫所赏识器重。得其帮助,同治四年(1865年),胡澍任内阁中书,第二年纳捐升户部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
胡澍:“时称仙笔”的小篆大家】捐官不易,为任却不久。从41岁捐官户部郎中、48岁病逝,中途因病弃仕从医,胡澍为官时间大致只有两三年。
久病成良医,胡澍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胡澍对经书、子书极为熟谙,中年多病,潜心研究医书。同治三年(1864年)偶然得到一本宋刻《内经》,于是用小学手段悉心校勘,作《素问校义》一卷,书中将《素问》中难解的字、句、文义摘出三十条,通过考据训诂,加以释义。胡澍是历史上以小学专门研究《内经》的第一人,开辟了《内经》训诂新学境。
师承邓石如
清代是“篆书中兴”重要时期。清代篆书中兴的主要成就在于特殊的历史文化时代产生了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胡澍、吴大澂、赵之谦、吴昌硕等一大批著名的篆书艺术家,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以王澍、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为代表的守成派,篆书受李斯和李阳冰的影响,线条较为细弱,结构较为稍散;以吴让之、何绍基、胡澍、徐三庚、赵之谦为代表的变革派,其篆书或圆转劲秀、或以碑入篆、或者着重写意,个性突出,风格鲜明;以杨沂孙、吴咨、吴大澂、黄士陵、陈介祺、吴昌硕、杨守敬等为代表的创新派,篆书取法金文大篆,融会大小二篆,朴厚苍拙、老辣雄深。
胡澍是邓石如的老乡,其篆书从邓石如一路出,在邓石如的基础上,杂以汉碑篆额“薤叶篆”风格,结构上紧下松,字形较吴让之略为“扁方”,结字茂密,转折处自然圆润,垂笔长脚摇曳,遒劲流畅而又婀娜多姿。其用笔多用侧锋切入,收笔多以出锋,结体修长,灵动妩媚不失端庄,融刚柔于一体,峭拔遒美,无偏锋孱弱之感,有沉雄郁勃之气。
 胡澍:“时称仙笔”的小篆大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