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李树华当众表演盆景制作
书海泛舟
应该说,很少有中国人像李树华一样,怀着对盆景的热爱,怀着近十年的专业功底,深入到了日本现代盆景界第一线,他的经历是独特的,而他也抓住了这一机遇,于是,一个于他、于中国盆景研究界都意义重大的选择诞生了。
刚到日本时,李树华参加了一个《日本爱石史》图书发行纪念会,书中有对苏东坡的盆景研究,其资料收集之全、研究之深让他震惊,使他萌生了在日本研究中国盆景文化的强烈愿望。在盆景园工作一年期满后,何去何从是个现实问题,如果在日本拿学位,无疑更让这次千里跋涉更加不虚此行。天时、地利、人和,他顺理成章地走到了这个不寻常的位置——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课题是“中国盆景文化史与技术史”。当时世界上以这一课题获取博士学位的人寥寥无几。
1993年,李树华重拾研究工作,一头扎进京都大学东方文献中心的书山图海中,他清醒地认识到,他将凭借这里丰富的中国盆景文化资源,掌握中国盆景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不敢懈怠,他白天黑夜地看古书,不管是地方志、文人趣味书还是绘画书,从中寻找“盆景 ”的蛛丝马迹,这就像是大海捞针,有时一连看上两周,毫无线索。四年之中,他的视力速度下降。古籍资料不能拍照和复印,他就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十几厘米厚的抄写本,他分门别类地装订了十几册,厚布金字的封面,里面收藏的是中国盆景一脉贯通的美学文化、技术演变,以及中国盆景与日本、韩国等国盆景的比较研究。
这四年,也是他人生中最艰难困窘的日子。当时在留学生中间流传着一句话,叫“没苦吃比有苦吃更苦”。刚刚结婚的李树华没有积蓄,助学金微薄,生存似乎一下子到了底线。所幸,园林专业出身让他能够在园艺公司打零工,为了应付繁重的学业与工作,他每天凌晨坐4点的头班车走,晚上10点才到家。有一次,他站在高高的松树顶上剪松枝,搬动沉重的大石头做山水盆景,不小心被树枝磕破了头,鲜血流了出来,老板一句话不说转身就走,让一向以出身农村的苦孩子自我鼓励的李树华不禁泪流满面。
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为之付出无数辛苦的中国盆景文化研究终于没有辜负他。日本颁发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条件十分苛刻,申请人要在一级刊物上发表3篇论文,而且入选比例只有50%,李树华在日本造园学会最高级别刊物《景观研究》上发表的3篇论文,使他顺利地戴上了博士帽!
文章插图
▲最近刚刚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盆景文化史》第二版的作者、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
回国效力
李树华从来没有产生过要在日本度过一生的念头,是对盆景的追求与命运的脚步一直在推着他前行。时光荏苒,转眼之间在日本已经过了十年,自己近二十年的研究归宿究竟应该在哪里呢?
博士毕业后,李树华留在日本京都大学做招聘学者,相当于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扩展到园林史与花卉史。1999年,日本姬路工业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在全国招聘老师,李树华应聘一举成功,职称直接被定为副教授,聘期为终身制。应该说,这次成功是他长期辛苦工作的回报:首先,日本大学对中日古典文化研究非常重视;其次,李树华从制作盆景以及园艺公司打工的经历中,锻炼了精湛的园林技艺,在教授园林历史文化的同时,还能指导学生实习;学校也曾多次考察李树华的人品和科研能力,发现他在这些方面都无懈可击。在姬路工业大学的工作待遇是优厚的,年薪70多万人民币,他过上了让日本同龄人都羡慕的生活。2001年,他又荣获日本财团法人村尾育英会学术赏与奖金,成为获得该学会奖的第一位外国人。
事业生活都是那么圆满,然而独在异乡为异客,一种漂泊茫然的感觉时而袭上心头。2002年,李树华出国正好10年,他偶然回国讲课,当车行至北京崇文门,他迷路了,“这是哪儿?我怎么都不认识了!”北京在十年之间的巨大变化,祖国在经济、科研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让他作为一个中国人,深深地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心潮起伏,再也难以平静。2003年,正值人生40岁的当口,李树华身在日本,思绪却情不自禁地常常飘回祖国:多年的研究植根于祖国文化,如果让它们在日新月异的祖国学术界发扬光大,其意义比对趋近饱和的日本学术界不知要重要多少倍!李树华是一位学者,那种学有所用,报效祖国的成就感,相比异乡优裕的物质生活,显得那么富有价值,令人向往。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史上价值连城的5件国宝,若有幸得到一件,便可富甲天下
- 陈省身的数学人生开创几何新纪元,为中国数学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中国网络文学能否撕掉“二等文学”标签?
- 中国武术由来已久,“武学盛世”和“武学末世”分别是什么时候?
- 中国嘉德专家老师评鉴清雍正斗彩瓷器及市场价值
- 「张忆滨」|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 中国画中的理想男人
- 安徽萧县: 为青少年成长搭建文化教育平台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雄志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