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有识之士方懂美食”

[法]弗洛朗·盖利耶 黄荭(译)
本文选自《馋:贪吃的历史》(弗洛朗·盖利耶著 黄荭译 译林出版社即将出版),经出版方授权,交与“笔会”首发。正如法国作家菲利普·德莱姆为该书作序时指出的那样——
不管是过度还是适度, “贪食”一直是哲学、宗教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弗洛朗·盖利耶(Florent Quellier)考察在充满各种偏见的“永恒人性”的作用下,人们对 “贪食”的态度的变迁,显得尤为有趣。
——编者
芭贝特之宴
为了躲避政府对巴黎公社起义的镇压,一个名叫芭贝特的女人逃亡到挪威的一个小镇。她随身只带了一个包袱、一张彩票和一封介绍信。她找到了工作,开始服侍一对独身姐妹,这对姐妹是一位路德宗牧师的女儿。作为女佣,芭贝特什么活儿都要干,在这个恪守清规戒律的教区度过了单调沉闷的12年。这个教区崇尚严肃节俭,弃绝尘世欢愉。
有一天,从法国寄来一封信,信上说芭贝特买的彩票中了一万法郎的头奖。老姊妹俩深信芭贝特会带着这笔钱返回家乡,于是就答应了她临走前的请求,为已故的牧师即将到来的百年诞辰准备一顿法式晚宴。受邀的宾客都来自这个路德宗小教区,尽管他们对芭贝特大量的准备工作和从法国运来的食材感到惊讶,但是为了信守与两姐妹达成的约定,他们承诺在晚宴上绝口不提食物和饮品。在1883年12月15日这天晚上,客人们许下的承诺终究敌不过美酒佳肴的轮番进攻,更何况神秘的芭贝特曾是巴黎一家高级餐厅的主厨,经常光顾这家餐厅的都是法兰西上流社会的人物。阿芒提拉多酒,1846年的伏旧园佳酿和1860年的凯歌香槟,海龟汤,鹌鹑石棺派,提子、新鲜的桃和无花果,这些美食让客人管不住舌头,心情愉悦。一时间,这栋肃穆的房屋变得轻松活泼起来。客人们离开时有些窘迫,甚至有点羞愧。
丹麦小说家卡伦·布里克森(1885-1962)的作品《芭贝特之宴》(1958年)被导演加布里埃尔·阿克塞尔拍成了电影 《芭贝特的盛宴》(1987年)。这部小说再一次提出味觉享乐在基督教中的地位这个尖锐的问题。芭贝特身为一名法国人,更是一位手艺一流的厨师,她把天主教享受美食的餐饮文化介绍给信奉新教的宾客,却使他们不知所措。这似乎是因为自中世纪起,天主教关于珍馐美馔的教义就比较宽松,而这也是16世纪的新教徒抨击罗马教廷堕落的主要论据。
油画《卖果蔬的女人》
在路易丝·莫永于1630年绘制的画作《卖果蔬的女人》里,在店铺的后面,有一只猫趴在一个装着残羹冷炙的盆子旁打瞌睡,对女果蔬贩和那位巴黎上流社会的贵妇人正在进行的买卖漠不关心。这只吃饱喝足的动物和它给自己挑选的睡床,似乎正好影射了贪食罪。但是在此处,这个罪孽正处于睡眠状态,隐藏在黑暗中,就像是为了表明这位站在亮处的女顾客的态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贪食,无伤大雅的那种。
然而,在这一风俗画的场景中,有许多危险正在对这位受自己的口腹之欲左右的女顾客虎视眈眈:女商贩那暴露了自己在做生意时不诚信的闪躲的目光,那篮苹果中被虫蛀过的那一个被安排在作品构图的正中间,昏昏欲睡的贪食的猫,甚至还有猫咪旁边似是南瓜又似是甜瓜的模糊形状。
但是这位女顾客严谨的装束、平静的面容、熟练的手势和她已经拣选出的各色水果表明,她会成功地避开这些陷阱。她有好的品位,知道该如何挑选水果,她属于美食家和饕客的高雅阶层。她已经学会了辨认时兴的水果,会通过水分和成熟度来欣赏它们的细腻和香味。由于16-17世纪的西方画作常常用水果来象征品位,所以这个信息也就更加明确了。这位女顾客出身名门,不会被一个不诚实的水果贩子或不知节制的胃口所蒙骗。凭借良好的教养,她知道举手投足的仪态,如何表现得有礼有节,克制内心的冲动。讲究美食,已经成为一种品质,一种精英阶层优越感的体现,可以被纳入路易十三统治时期开始形成的法国文化模式之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