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天子共天下,到无人知晓!中国的世族大姓从何而来又去哪了?


 从与天子共天下,到无人知晓!中国的世族大姓从何而来又去哪了?
文章插图
?
从与天子共天下,到无人知晓!中国的世族大姓从何而来又去哪了?】编者按:当中国历史进入唐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风光无限与天子共天下的世族大姓,在转眼之间几乎消失无踪,史书之上也隐踪匿迹。世族大姓的真实下落一时间似乎竟无人知晓。以至于到了现在,网络上出现了所谓自唐宋开始“中国无贵族”观点。那这些消失的贵族是大隐隐于市却幕后操纵朝政,还是真正被历史潮流所淹没?他们从何而来,又向何方而去?
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描绘出了东晋时期世族与皇家“共天下”的局面,世族在当时达到了权力的巅峰。而在北部的北朝政权斗争中,关陇集团对于政治格局也同样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关陇集团同样是由强大的地方势力所组成的政治军事集团。但到了宋代时期,世族大姓却已骤然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在以往的观点中,世族似乎是被南北朝与五代十国之乱世所摧毁,但事情却远没有这么简单。为了弄清楚世族从何而来,向何而去,我们还得追溯到世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从与天子共天下,到无人知晓!中国的世族大姓从何而来又去哪了?
文章插图
▲《琅琊榜》的故事恰是发生于南北朝时期
世族在汉代之时尚且只是由地方豪族转变而来的士族。汉代拥有非常广阔的疆域,但与此相伴随的却是另一个问题:领土规模过大所带来的治理困难。这种情况在通讯及网络技术相当发达的今日依然存在,古代那样需要车马传信的通讯条件下,治理难度将会无限扩张。在地方官员的选任上,汉朝的官员选任体系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官僚体系,文帝以后的察举制度选任的官员数量相当有限,仅能支持有限的中央政府官僚以及地方长官,而且很难找到在地方层面上适任的基层官员,因此只能让地方政府自行选任,这便是地方政府辟署制度的来源。
 从与天子共天下,到无人知晓!中国的世族大姓从何而来又去哪了?
文章插图
▲汉文帝画像
或许换一个思路更容易理解。限制汉朝官僚体系扩张的原因有许多,其中还包含了地理阻隔、官员选拔难度较大、国家财政无法支撑等众多因素。汉代的交通并不发达,除了道路难行以外,并没有什么适用于长途的公共交通工具。再加上当时的治安环境堪忧,基层治安甚至需要乡里自行维持,因此很难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也就很难提供后世科举的社会基础。
 从与天子共天下,到无人知晓!中国的世族大姓从何而来又去哪了?
文章插图
▲司马迁在《史记》中盛赞游侠,其原因在于基层社会严重缺乏治安,而这种治安往往需要豪族、游侠等自组织武装群体进行维护
但更为严重的地方,在于汉朝初期缺乏较好的官员选拔标准,儒家思想方从中央向地方传播。由于当时造纸工业依然不发达,各类竹简导致了信息与文化传播的困难,因此能够学习知识的不过是极少部分的豪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卷纸应试的方式显然并不合适,而地理阻隔与交通不便又限制了考场的安排,因此根本无法有效进行大规模人才选拔,转而妥协式地采用层层举荐的察举制度。而察举制度是中央政府的选官制度,基层选拔由乡-郡“三老”举荐,其后再参与统一的考核。作为一种小规模的人才选拔机制,它并不适用于地方上的官员选任。(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从与天子共天下,到无人知晓!中国的世族大姓从何而来又去哪了?
文章插图
当然,察举制度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太好的选择。原本负责基层举荐的乡、郡“三老”,是由当地富有名望、负责传播儒教的长者充当。然而“三老”之地位却极易被当地的豪族所垄断,因此这一套举荐体系从最初开始就充满着不平等。但事实上,这也可以看作是汉朝有意将地方权威纳入行政体系所采取的措施。因为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汉朝通过察举制度形成了贯穿中央与地方的文化一体性,而这种文化的一体性也是维护汉朝统治的重要根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