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魂·张柔:轻财重书,《金史》得用(上)韦力撰( 二 )


书魂·张柔:轻财重书,《金史》得用(上)韦力撰
文章插图
丰碑
看来《金实录》中至少缺了太宗和熙宗的实录,即使如此,《金史》的修纂还是主要参考了《实录》。按照苏天爵在《元名臣事略》中所载:“内翰王文康公,公名鹗,字百一,开州东明人……公奏:‘言自古帝王得失兴废,班班可考者,以有史在。我国家以威武定四方,天戈所临,罔不臣属,皆太祖庙谟雄断所致。若不乘时纪录,窃恐岁久,渐至遗忘。金实录尚存,善政颇多,辽史散逸,尤为未备,宁可亡人之国,不可亡人之史。若史馆不立,后世亦不知有今日。’上甚重其言,命国史附修辽、金二史。”
书魂·张柔:轻财重书,《金史》得用(上)韦力撰
文章插图
赑屃不像原配
可见向皇帝建议修纂《金史》之人乃是王鹗,他向皇帝讲述了修史的重要性,同时说《金实录》尚存,故修《金史》不难,而后他以辽代之资料的散逸对比,《辽史》有很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出现像张柔这样既有实力又有见识的武官,致使《辽史》的修纂十分缺乏参考史料。王鹗告知皇帝,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但不可以灭亡别国的历史。如果不开馆修史,那么一些历史史实就再没有人知道了。好在皇帝赞同王鹗的所言,于是下令修纂《辽史》和《金史》。
碑额
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转录了元学士王恽记王鹗事:“王承旨名鹗,字百一,东明人,金正大元年甲申状元,入元授官翰林承旨,日见宠遇。一日,以祭葬故主,上请,允之。为位哭汝水上,哀动左右,乃私谧为义宗。据法:君死社稷曰义,其忠不忘君如此。又上史院奏帖,有云:自古有可亡之国,无可亡之史。盖前代史册,必代兴者与修,盖是非与夺,待後人而可公故也。上允之。然彼时有元好问者,金亡,隐居于家,筑野史亭,著南冠录,以载金事。元人修史,多采之。”
碑面磨损
可见《金史》能够修纂完成,并且成为一部较为完整的正史,这与王鹗和元好问有重要关系,然能够修纂完成,又与张柔保护《实录》有重要关系。脱脱在《进书表》中说:“张柔归金史于其前,王鹗辑金事于其后”,可见张柔与王鹗乃是《金史》得以修纂完成的主要功臣。对于《金史》的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夸赞说:“是元人之于此书,经营已久,与宋辽二史,取办仓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条例整齐。约而不疏,赡而不芜。在三史之中,独为最善。”
书魂·张柔:轻财重书,《金史》得用(上)韦力撰
文章插图
落款是“大德四年”
从王恽的所言可知,王鹗原本是金国的状元,他入元后在朝中任翰林承旨,颇爱皇帝的恩宠。其实他能有这个结果,也跟张柔有直接关系,当年张柔跟随拖雷伐金,张柔击败金国主力军后,金国皇帝败走到睢阳,张柔进入汴京,不仅取走了《金实录》及内府图书,同时他还在京城内访求著名的文人,以及燕赵当年的望族,而后将书与人送回北方。随后他派兵包围咸阳,金主又败走到汝南,张柔派兵包围汝南,金国皇帝自杀。蒙古军队随即进入汝南城:“汝南既破,下令屠城,一小校缚十人以待,一人貌独异,柔问之,状元王鹗也,解其缚,宾礼之。”
书魂·张柔:轻财重书,《金史》得用(上)韦力撰
文章插图
赑屃头部已残
按照蒙古军队的惯例,凡是拒不投降者,一旦城池被攻破则下令屠城。张柔看到他手下的一位小校官捆绑着十几人等待被宰杀,他感觉其中一人长相与众不同,张柔问是何人,方知此人乃是金状元王鹗,于是张柔立即给此人解捆,而后善待之。正是张柔的慧眼识人,才救了王鹗一命,后来他方得以入元廷,因才气而受到了元朝皇帝的重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