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害怕孩子从小快乐的家长,可能正在让孩子走在输掉未来的路上
文/霓裳
我在上一篇文章《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 , 才是未来最具竞争力的人》 中说到了孩子人格培养的重要性 。
孩子的人格 , 是在与环境互动的日常活动中渐渐形成的 。
蒙台梭利说 , 孩子的一切活动 , 都是在完成一种自我塑造 。 看到别人做某事时 , 孩子希望自己也能做 , 他就会在自我的指导下协调这种有组织的运动 。
他会努力去模仿成人的行为 , 比如扫地、倒水、洗衣等 。 这既是一种学习 , 也是一种人格塑造 。
蒙台梭利指出:
孩子的模仿是一种天赋倾向 , 它不同于猴子的动作模仿和鹦鹉的语音模仿行为 , 而是一种源于心理因素的有智慧的建设性活动 。
一个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就已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 他要通过行动来进行验证 , 并形成自己的认知 。
文章插图
01快乐 , 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
孩子是通过对周边事物的吸收和学习 , 来逐渐形成自己个性的 。 一个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 说明这个世界对他有吸引力 。
孩子对某些东西产生兴趣 , 常常是因为这些东西能够带给他们快乐的感觉 。
正是这种快乐的感觉 , 和这些内在的兴趣 , 能够让孩子主动与周围环境产生连接 , 从而能够从环境中吸取精神营养 , 形成他们的智慧 , 并渐渐发展出自我的意义感 , 完成自己的人格塑造 。
一个孩子呀呀学语 , 就是在表达一种与周围交流的强烈愿望 。 当孩子第一次伸出他的小手 , 就意味着他想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世界 。
成人会觉得孩子总是去拿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 , 玩着一些无聊透顶的游戏 。 于是忍不住去阻止他伸出的小手 , 还会把东西放到孩子看不到或够不着的地方 。
这是因为 , 我们只想让孩子做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 我们习惯了用最直接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达到目的 。
可这样就会剥夺了孩子完整的生命体验 , 阻碍他们形成完整的人格 。
孩子的学习多数是在生活的体验中完成的 , 在体验中学会各种知识技能 , 并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很多时候 , 孩子才是生活的真正体验者 , 全身心投入的那一种 。 他对感觉兴趣的东西会一遍又一遍地去慢慢体验 , 并从中获得一种深沉而持久的快乐 。
文章插图
很多大人并不理解这一点 , 常常打断孩子 , 甚至禁止他们的各种体验 。 而很多人的人格缺陷 , 往往是体验的残缺造成的 。
事实上 , 我们粗暴的打断 , 打掉的是孩子一种感觉的完整性 , 同时也让孩子在心中形成一种概念:我的感觉是不重要的 , 父母的感觉才是重要的 。 这样一来 , 他们很难活成真正的自己 。
一个没有自我意义感的孩子 , 是不快乐的孩子 。 这样的孩子缺乏生命力 , 活得被动、痛苦 , 且很容易感到疲惫 。
02我发现 , 在现实生活中 , 很多家长特别害怕孩子快乐 。
他们最经常说的是:
小时候快乐了 , 长大后就要吃生活的苦 。
现在不吃苦 , 将来就要吃更多的苦!
于是 , 他们理直气壮地剥夺孩子玩的权利 , 逼孩子成天读书 。 这让孩子体验到 , 原来人生是痛苦的 , 读书学习也是痛苦的 。
于是 , 孩子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 对学习更是感到厌恶 。 他们不明白 , 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讨厌的世界中受苦?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
所以 , 他们很可能会对一切选择了消极、被动、抵触或逃避的态度 , 他们觉得自己总在做着不得不做的事 , 内心充满了抱怨、不满与痛苦 。
有句话说: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 ,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
这里所讲的幸福童年 , 就是让孩子从小能够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世界对自己的友善 , 从而形成美好的人生底色 。
推荐阅读
- 孩子产生“回避型人格”怎么办?父母应尊重孩子,而不是互相伤害
- 过年,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收到三种礼物,确实挺让人为难的
- 爱无条件但不能没有原则,不要让孩子边依赖边嫌弃
- 有远见的父母,都舍不得让孩子“太听话”
- 米饭这样做太美味,搭配鲜蔬和香肠,解馋又营养,孩子爱吃的主食
- “积食王”找到了,3种食物经常吃,孩子脾胃虚弱,赶快住口
- 室外寒冷,孩子们,换个地方运动去
- 在家教你做蔬菜鸡肉卷,肉嫩多汁,简单营养,孩子爱吃的美味辅食
- 当心!这些危险的“解压玩具”,你孩子手边有吗?
- 莲藕和鸡肉的美味新吃法,简单营养,好吃解馋,孩子爱吃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