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 二 )


“中国的特产包括纸张,它很快驱除了此前使用的埃及莎草纸和羊皮纸,这是因为它更美观,更柔软,更易搬运,书写也更便利”。中国造纸术由怛罗斯之战的俘虏带入撒马尔罕,又很快从这里传播到巴格达。欧洲人最初并没有将造纸术列入中国大发明,但阿拉伯作者从未遗忘它的中国源头。
限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再列举读者容易找到的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和阿克伯《中国志》(汉译本见玛扎海里著,耿昇译《丝绸之路》)等关于中国发明的记载。从丝路实境来看,有一种认识自古一以贯之,即中国发明在丝路上的近邻,也就是西亚和中亚作家眼中,已经远远不只瓷器、纸张、丝绸、宝剑、工艺美术等具体事物(这些器物往往并非最早出现于中国),而更是一种在融汇各地之长的基础上,精益求精、“画龙画虎亦画骨”的工匠精神的无尽追求。抚忆往昔,这无疑是更加值得国人自豪和深思的历史遗产。
《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曾如此评论唐朝:“你那东土虽是中原,其穷无比。”这借异域口吻透视中原风物的妙语,反过来提醒今天的我们:遥远的地理和心理距离容易带来认识上的偏颇。翻看中世纪阿拉伯史料,无论是在大马士革、开罗还是非斯,其市场之繁荣,以及古代中国未尝发展但常见于西亚的科技领域很多,昭示出人类文明发展如钻石般拥有多个切面;即便如此,中国发明在其他切面依然拥有杰出地位。因此,根据原始资料来全面考察丝路文明,既能获取对其他文明的准确认识,同时也有益于更加准确地定位中国科技成就。
古丝路语境下的中国发明】(作者:陈巍,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