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粮台遗址|看看4000多年前城市规划有多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张向阳
要说四千多年前的古代城市就有城市规划了,可能人们不会相信。
在中国,传统的房屋建筑几乎都是方方正正、坐北朝南、左右对称。
其实,这是4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智慧和审美。
而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淮阳平粮台城址,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方方正正、中轴对称”的布局了。
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是国内最早发现并确认的史前城址之一。
此次发掘进一步确认了城址严整规划的方正格局,尤其是位于城址中轴线上的道路是目前国内经考古发掘确认的最早的城市“中轴线”,城内的高台式排房建筑也以“中轴线”为依据进行规划设计。
系统的考古钻探和数字化记录分析结果显示,平粮台城址平面形状为正方形,基本正向,城内长宽各185米,城内使用面积共计约3.4万平方米;
加上城墙宽度,则城址占地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
再包括外侧城壕,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城内面积有3.4万平方米,相当于4个标准的足球场那么大,古人却能把尺寸拿捏得这么准,建造得如此方正、规矩,说明当时人们已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几何知识。”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淮阳平粮台遗址项目负责人曹艳朋说。
考古人员发现,平粮台城址的南、北、西三面各有一城门,基本居中,东城门可能遭晚期遗存破坏无存。
城内中轴线位置发现一条南北向的干道,两端分别对应南、北城门,垫土为细密的白色细沙土,宽约6—7米。
根据南城门内外道路和城内中部道路的路面堆积层位可知,这条中轴干道从建城之初一直延续使用至龙山时期最晚阶段,说明中轴对称的布局在古城使用阶段始终如一。
平粮台遗址|看看4000多年前城市规划有多牛
文章插图
【平粮台城址布局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别是都城和地方行政中心,往往是按照一定的制度进行规划和建设的。
城的大小因受封者的等级而异,城内道路的宽度、城墙的高度和建筑物的颜色都有等级区分。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周礼?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古籍之中。
《周礼?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
这些布局理念,影响了后世中国古代城市的主要特征;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居中不偏”,”不正不戚”的思想,也影响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现在看,这种“方正、居中”的规划理念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明确。
目前,国内发掘新石器时代的城址有四五十座,普遍为长方形的建筑格局,真正呈正方形的只有平粮台城址。
专家认为,平粮台是最早具有实体中轴线的城市,开了中国城市建设规划的先河,为追溯古代城市形制布局的内涵与特征找到新的坐标。
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呈正方形,这种方形城址并不多见,如此规整的形制与后世《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是说,古人进行王城规划时,城市的每边长是九里,每边开三个城门,城内九条横街,九条直街,街的宽度是车轨的九倍,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廷各百步)推崇的正方形王城如出一辙。
应该说,中国传统建筑“方正、对称”的源头,就在平粮台城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国祥认为,平粮台城址的中轴线布局将中国“以中为尊”的城市布局理念追溯至距今4000年前,成为中华文明连绵不绝、永续发展的重要见证。
它不仅是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规矩”,也影响了东亚地区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划。
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