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三 )


文章插图
三、苏军在战地上寻花问柳。
《热的雪》里,就描写两个苏军将士,在战场上为一个女护士争风吃醋;《岸》中,苏军攻克柏林之后,移驻一个乡村郊野,德国少女成为苏军的猎物,然后正派的苏军战士,救下了少女,之后少女感恩正派士兵,主动献吻。
《选择》里也是如出一辙。伊利亚与小说里的男主是好友,伊利亚在乌克兰战场上,见到了一个少女独居,然后上前寻欢,但他不忘好友,让男主也进入少女的屋子,分享禁脔。
正在这时,德军开始进攻,苏军如同惊散的鸳鸯,仓皇逃跑。
如果前后对应的话,会发现正是苏军放松警惕,在战场间隔寻欢作乐,导致了德军趁其不备,长驱直入。看似闲笔的战场偷欢段落,正是日后战场溃败之因。
邦达列夫可能写出了苏军将士力比多过分旺盛的事实,但这样的描写,每书都写,大同小异,这不是自拆苏军的台面吗?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文章插图
四、对真理存在采取虚无主义态度。
在所有的邦达列夫的小说里,都有对真理的长篇大论的解析,说明邦达列夫是希望从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对社会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的。
但在邦达列夫的小说里,恰恰将真理进行了虚置,体现出一种非常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
邦达列夫的真理,绝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真理。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文章插图
在《选择》中,作者还借小说中的人物,对真理进行了邦达列夫一以贯之的嘲讽。比如小说中一个散布主要负面言论、女主人公的舅舅这样说:“我们的错误在于我们像瞎了眼的小狗一样在真理周围爬来爬去,却以为自己是已经成熟的道貌岸然的狗了。”
邦达列夫对真理的选择,可以看出,是对那个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只字不提,而是从历史深处去寻找精神上的领袖。在《女演员之死》里,邦达列夫将精神寄托延伸到俄罗斯的历史深处,找到了俄罗斯大司祭阿瓦库姆这一所谓的真理源头。
而阿瓦库姆正是索尔仁尼琴一直追捧的人,希望用他的思想,来振兴俄罗斯。
邦达列夫身为苏联的主流作家,却与苏联流亡作家索尔仁尼琴共同信奉到同一个精神源头,可以看出,邦达列夫与日后造成苏联解体的那些文化族群,已经站到了一个战壕里了。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文章插图
有意思的是,邦达列夫与索尔仁尼琴在苏联解体之后,都开始幡然醒悟,对苏联解体后悔莫及。
邦达列夫除了从历史上寻找解决真理迷茫的时代困厄,还从苏联辽阔的西伯利亚的荒寂土地里,寻找大自然的坚实支撑,这也是苏联作家在后期共同选择从苏联的后花园里滋长的自然的洪荒之力,探讨社会危机的一种集体有意识。邦达列夫在他的小说《岸》里,就将苏联的西伯利亚作为一个精神领空的支撑领地。
《选择》中,同样显现出这样的意图与迹象。比如,作者写道:“我在草原上有过永生的感觉,那是带有苦艾味的微风,是灿烂的阳光,青草,千年如一日的干燥气息,渺无人烟,而你就像这四周被阳光抚爱着的一件小草……这就是全部哲理。”
在《选择》中,邦达列夫还直接将真理与生死联系起来,在死亡面前,真理是不值一提的,一旦人的思考触及到真理问题,那么,必然会去思考如何去面对死亡,如何去定性生命的意义。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文章插图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正是在死亡迫近之时,思考起了那个著名的关于人生如何度过的经典名言。
邦达列夫也从死亡这一个角度,去探讨生命的价值,但是因为真理的空置,必然会得出生命没有意义的悲凉的结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