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茗图”为视角,看宋朝从皇族到市井有多爱茶( 二 )


其中,张舜民的《画墁录》记载了苏东坡对于茶与画的之间关系的评价。苏东坡觉得"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坚,是其操同也;譬如贤人君子,黔晰美恶不同,其德操一也。"。
意思说明好的茶和好的墨虽然形态不同,但是它们内涵与美感却是一样的。苏东坡的见解也代表文人雅士对于茶饮风尚的理解和态度,茶壶也是这两者的结合体,将水墨和茶意互相融合,成为新的艺术呈现。
2.视角的茶画创作
在目前传世知名度最高的宋朝佳作中,以《清明上河图》最为人所知,在描绘宋代首都东京热闹的街景的景象时,也把民众的生活描绘了进去。其中可以看到很多店面前有许多茶桌子,以及无数个茶担子,上面三三两两的人围坐喝茶取乐。
以“品茗图”为视角,看宋朝从皇族到市井有多爱茶
文章插图
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也描绘了许多茶担小贩在路边卖茶的景象,这种地摊经营在宋代十分常常见,从早到晚都有。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马行街铺席》写道"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盖都人公私荣干,夜深方归也",一直到深夜都会有人在街边卖茶。而刘松年作为宫廷画师,他的茶画取材是比较丰富的。
刘松年还画过一副《撵茶图》,重点描绘了茶叶的生产工艺之一的撵茶和筛滤,画中人物主次分明,分工明细,所用使用的器具都清晰的绘画出来。
根据《大观茶论》中提到"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铁之害色。罗必轻而平,不厌数,庶几细青不耗;惟再罗,则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之色"。说明撵茶是冲泡前将茶叶撵碎的一道工序,如果撵压不当,过滤不好,在茶末冲泡的阶段就无法得到完全溶解,影响最终的成品。
以“品茗图”为视角,看宋朝从皇族到市井有多爱茶
文章插图
1. 茶画是宋代雅文化的集中体现
整个宋代出现的若干品茗图中,取材广泛、角度多种,不仅画工细腻,虚意与写实兼有。但是要说算得上立意最雅的,还是属宋徽宗,宋徽宗赵佶本人就是十分优秀的绘画者。
他创作的《文会图》,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在庭院中饮酒作诗的场景。画中酒瓶茶具、果品菜肴均在,有人在温酒,也有人在煮茶,也有相对坐饮者,也有交耳相语的,还有四处张望者的。
《文会图》全图共展现了十八人的风貌出来。其中一小厮在旁测备茶,画中所呈现的步骤,正是"点茶"这一宋朝特色。宋徽宗赵佶的也在画中写了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同样画中出现点茶还有南宋时的《春宴图卷》也是在画中巧妙地表现了点茶的技艺特色。
关于点茶,蔡襄在《茶录》曾经指明点茶的要旨在于"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
点茶属于宋代茶文化中最"雅"的那一部分,茶叶种植生产研磨冲泡皆有门道,而唯独是冲泡后,用茶筅去搅动杯中的茶末,让茶末与水的融洽度达到最佳,成就一杯佳品,正是文人雅士的终极追求。
以“品茗图”为视角,看宋朝从皇族到市井有多爱茶
文章插图
2. 茶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
对于饮茶,在宋代人心目中,特别是读书人、士大夫心里有着不替代的作用。作为儒学理学的学子,许多士大夫都会时时刻刻强调自我反省,从而来规避自己不要做错事情以及提升自己的品性与修为,而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士大夫们起到相关作用。
宋代文学家吴淑就特别喜欢喝茶,他在《茶赋》中说:"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对他而言,茶的作用已经"换骨轻身"的性质,可以为他每天"刷新"一次自己。而这种通过喝茶来实现身心清净的想法,在品茗图中也有例子可寻,南宋末年画家钱选的《卢仝烹茶图》就是这样的立意。
《卢仝烹茶图》中主角卢仝是唐朝人,他的文学修为很好,但是却不愿进仕途,喜爱鉴赏和品茶,被尊称为"茶仙",而作者钱选自己入仕则遇到宋朝覆灭的局面。因此他寄情于游山玩水,以品茶论道还展现自己希望归隐山林的人生选择,曾经写过"不管六朝兴废事,一樽且向画图开"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这种心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