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作者波音:我们都是融合的孩子( 三 )


 对话作者波音:我们都是融合的孩子
文章插图
上书房:您在书中提出了“小天下”和“大天下”的概念:精耕细作、安土重迁的华夏区域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来说只是“小天下”,而草原政权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完成了疆域上的大整合,把草原、中原乃至东北丛林、西域绿洲、青藏高原都囊括在版图之中,使中华文明圈不仅包含华夏文明,还包含了草原文明、西域文明、高原文明乃至海洋文明等,推动了华夏“小天下”迈向多族群“大天下”。波音:这种大小并不单指疆域的面积,更指不同的国家建构模式。正如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指出的那样,用华夏文化去覆盖全部疆域的治理方式是“小中国”“小天下”,而“大中国”“大天下”是一个能为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提供多样性发展空间的“多民族之巨大中国”。“大天下”的构建,来自草原的力量是主导性的。“小天下”是华夏文明的伦理道德架构所形成的天下,“大天下”是随着各种文明间的融合而出现的,特别是草原文明和华夏文明融合后,“小天下”体系失效了,并不适应更为广阔的群体。元朝时建立了一种“大天下”,“元”这个称呼本身就不是来自商周形成的体系,周以后的各种割据势力在确定自己国家的称谓时,往往从周朝分封的封国名称中选取。而元朝不是这样,它来自《易经》中的一句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表明它要建立一个大的天下,一个融合了不同区域文明、不同族群的大天下。上书房:由小变大,是因为任何单一的政权模式都只能在自己的地盘适用,而无法有效管理对方。波音:是的。汉时虽有“封狼居胥”“燕然勒石”这样的威武时刻,却也无法直接管辖草原,以致新兴游牧民族取代被打败的匈奴继续骚扰边境;同理,南北朝时期的前赵、后赵等游牧民族建立的单一的草原政权也无法在华夏地区立足。而后世的隋唐之所以能横跨草原与华夏,是因为隋唐的君主带着“草原的基因”。他们的出身可以追溯到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因此擅长骑兵作战、对草原非常熟悉。他们在入主中原后,保持自己军事优势的同时,在民政方面大量吸收华夏的治理方式。如何把不同区域文明整合在一起,是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个政权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失败两字来看待元朝、清朝的灭亡,而要系统思考其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融合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结果,我们都是文明融合的孩子。今天我们看待中华文明,不应强调“草”和“禾”的优劣高低,而应俯视文明圈之多维全貌、宏观上理解融合,强调大家都有共同的文明认识。
 对话作者波音:我们都是融合的孩子
文章插图
《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波音 著中信出版集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