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文|颜小二述哲文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有些可笑的现实: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中。这是为何?于颜小二看来,其中道理,说得简单些,也不过是我们如何看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功利的人,“吃苦”求利,所谓“人上人”不过是肤浅的名利追求。而“超脱”的人,他们“吃苦”所求的,是一种人格的超脱。这种时候,“苦中苦”并不“苦”,人上人,则是脱了“名利”之具有更大格局和视野的人。
 《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文章插图
为了让颜小二的观点更鲜活些,颜小二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大家肯定读过他的诗,但未必知道他可悲的经历。下面,我们就《悯农》作者李绅,来说一说何谓“人上人”。1、《悯农》与李绅与“人上人”其实,颜小二一直觉得,人活着,如果没有超越功利层面的“追求”,往往难以获得真愉悦。而功利层面的“吃得苦中苦”,于名利上达到所谓“人上人”,其尝到的,未必是“快乐”。《悯农》这首诗,颜小二儿时背过,对于各位来说,应该也是耳熟能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文章插图
写这首诗的李绅,是吃过苦的人。他本出生官宦家庭,但五岁的时候,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的母亲辛苦抚养他,孤儿寡母,自然是吃尽苦头,也尝尽民间疾苦。据记载,26岁的时候,或更早,他去长安应进士试,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吕温,而他因看到辛苦劳作于田间的农民,有感而发的《悯农二首》,也因此得到了吕温赏识。即便是这样,一身才华的他依旧郁郁不得志。直到他34岁,经历过多次失败后,终于考中进士,自此入仕,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抵官运亨通。此时他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了吗?
 《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文章插图
纵观他一生,在颜小二心里,当他作《悯农》一诗的时候,能体察民间疾苦,并依靠此诗,教会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珍爱粮食”,那个时刻才是他“人上人”的时候。入仕以后,他的“变质”,他在功利层面所追求的“人上人”生活,反而是他于“人上人”生活中的“失格”。2、入仕以后,李绅功利层面的“人上人”生活让他“变质”据史书记载,李绅在发迹以后,他的视野从民间疾苦,转变到朝堂争斗;他的生活,也从“粒粒皆辛苦”,变得“奢侈”。感慨“汗滴禾下土”的他,让农民避之不及,更是在后世留下了“酷吏”的名声。
 《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文章插图
关于他,有这么一个“趣闻”。因为李绅入仕以后,初心不再,将更多精力放在个人享受和官场争斗上了,随着官位的“水涨船高”,他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奢侈”。而他的名声,也变得越来越“差”。据说李绅因为漠视百姓疾苦,为人冷漠,生活奢侈,他管辖范围内的百姓不忍剥削,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渡过长江、淮河外逃。因为百姓“出逃”的现象太明显,他的下属看不下去,便对李绅反映了这一现象。李绅面对百姓的出逃,不以为意,对来报的下属说:“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不必报来。”毫无疑问,李绅在发迹以后,他不必为温饱担忧,过上了功利层面“人上人”的日子,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却让人唾弃,也让《悯农》一诗,带上了讽刺色彩。
 《悯农》作者:吃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毁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文章插图
大中元年(847年),李绅虽然去世,但是他的酷吏名声是落下了。根据当时唐朝律法,酷吏即便死了,也不能逃脱惩罚。于是,死去的李绅,即便是“死”,也被“削绅三官。他倾尽一生,在官场沉浮多年所铸就的权利、名声、面子,在这一刻成为虚无,而他的子孙,也受到了“不得仕”的处罚。千百年后,我们熟读《悯农》,却不愿提及李绅的“酷吏”过往,于李绅而言,是讽刺,还是幸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