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至高荣誉,沦为充满铜臭的商品:清代羽翎制度发展过程( 三 )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从道光皇帝开始,羽翎制度遭到破坏,原来不戴花翎的亲王、郡王等高级宗室也纷纷戴起了花翎,花翎的赏赐范围也在逐步扩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睿亲王淳颖之子禧恩因为坚决拥立道光继位,又平定湖南瑶民叛乱,被赏赐三眼花翎。大臣长龄平定新疆张格尔叛乱后,道光帝不仅赏赐他三眼花翎,对报捷音的使者也赏戴花翎,命其在军机处行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因国库空虚,道光帝不仅大开捐官之门,连羽翎也明码标价上了拍卖台,捐银5000两者可戴蓝翎,捐银万两者可戴花翎,可谓童叟无欺。
 从国家至高荣誉,沦为充满铜臭的商品:清代羽翎制度发展过程
文章插图
从国家至高荣誉,沦为充满铜臭的商品:清代羽翎制度发展过程】咸丰九年(1859年),由于需要镇压太平军起义,朝廷急需银两充斥国库,降低了羽翎的捐纳门槛,蓝翎被卖到4000两一枝,花翎则只需要7000两。此后,羽翎的“行情”连续下跌,到了清朝末年,捐一枝花翎连200银元都用不到了。与之相对应的是,羽翎在朝廷中泛滥,庙堂之上无论官阶高低,几乎人人脑后都拖着一枝翎子。此时羽翎已失去了奖惩的示范意义,不再是政治生活中彰显皇权恩泽的工具,由国家名器沦为可以购买的商品,沾满了铜臭气息,原来属于它的的荣耀自然也就茫然无存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