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文/释圣玄
上大学的时候,常常去莲溪寺,一大早从学校坐587路公交,就能到莲溪寺,如果是受八关斋戒的日子,就会更加欣喜,尼众师父们的清净庄严,让人见而生信,钦慕不已。
来到莲溪寺的人,一定会惊叹,在喧闹的都市里,竟然藏着这样一座清净、安宁的寺院,流水潺潺,伴随着习禅诵经的身影、钟鼓梵呗的音声,对我的震撼持久而深刻,我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我对这片净地的尊敬与感恩,唯有感叹,太珍稀了。
依稀记得第一次去莲溪寺,好像是2012年的10月,遥遥见到慈学老法师坐在斋堂上首的位置,佝着身子,显得再平凡不过了,但老法师神态清明,精神矍铄,全然不似九旬的老人。
慈学老法师喜欢讲故事,第一次去拜见老人家,她就接着来人的话头,说起自己年轻时亲近能海老上师的经历,“当时能海上师把两瓣花向外抛洒,落到我的头上,”说着说着,老法师高兴的摸摸自己的脑袋,“我好喜啊,我也得到甘露了……”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老法师被大家尊称作佛教的“活化石”、“活字典”,她讲起自己亲近虚云老和尚、太虚大师、能海上师、持松老法师、正果老法师以及当时的耆宿长老们,不仅如数家珍,让人仿佛见到了佛教鲜活的传承,更在那如少年般欣喜的神情中,让人体会到,老法师的内心,一直生活在那个亲近善知识、殷勤求法的“僧青年”时代中,“从师闻法,善持不忘”,这一定是她最珍惜的时光,才让她在生命的暮年,依旧常常回味这珍贵的法喜。
在见到老法师之前,就听说过这里有一座清净的尼众道场,曾对着老法师的法相顶礼求加持,还协助整理过老法师回忆往事的录音,那一段正好讲的是她在建国以后热情饱满地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与历次风波中坚持戒律、“败装不败志”的经历,尽管身处逆境,依然不肯还俗,甚至要绝食明志,后来以智计和毅力坚持了下来。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最常听到老法师讲的,是虚云老和尚的一句嘱咐,每次随侍上座法师一起去看望老法师,她都会很欣喜,因为又有法师来武昌佛学院讲经了,“我就感到虚云老和尚的预言实现了,虚云老和尚说,佛法三千年内有个大败,败装不败志,三千年外有个大兴,记着!大兴!利生是事业,弘法是家务,两个肩膀挑起来!”
似乎每次老法师说到“两个肩膀挑起来”时,都会伸出右手枯瘦的食指,非常有力地向上挑一下。
“所以我一到这里,就来办佛学院。”老法师把佛法的兴衰当作自己的本分事、家务事,看到有人出家、有人讲经,都会想起虚云老和尚的嘱咐。这欢喜的神情和健朗的声音,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似乎能够浅浅地体味到老法师对佛法传承的责任感。
可亲可敬 人天共仰:追忆慈学老法师
文章插图
她常常操着一口老武汉话,对我们后生晚辈说,“您呀们这时出家都是幸福的,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把这个担子挑起来”。
这些话听来平常,却饱含着老法师目睹了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一步步走向安稳、兴盛的艰辛历程后,对后来人的真心咐嘱。
老法师常常讲到自己曲折而传奇的人生经历,如何亲近善知识、如何走入佛门、如何在佛学院学习、如何在战争中救护同胞、如何参与新中国建设、如何度过种种风波、如何闭关拜《华严经》、如何复兴佛教教育……
有时候自己在史料中,读到近现代百年来的风雨飘摇的民族命运、法运兴衰历程以后,才能对老法师这些“口头禅”有些肤浅的认知,感受到老法师的“大丈夫”气概,常常让我想起《法华经》中说,“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惟有无尽的崇敬与珍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