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30岁望子,40岁望财”,50望什么?身为子女都该看看!


俗语“30岁望子,40岁望财”,50望什么?身为子女都该看看!
文章插图
俗语是民间风俗最为直接的体现,往往一句俗语便能深刻地体会到当地的生活风貌。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俗语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依旧流传至今久经不衰,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这与其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除了句式结构易于流传以外,最为主要的还是其简单的词句中却包含了古人日积月累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总能让人在不经意间豁然开朗。而这些经验又是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智慧,虽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人性始终如一,故而才使得这些俗语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时常被人信手拈来。当然,出了一些带有积极主动作用的俗语外,还有一些俗语则是深刻揭露社会现状让人能够感受到那个遥远古代的温度。比如这句“30岁望子,40岁望财”以及下一句都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所关注的重点,而这些放到今天依旧如此,又如何不让人感慨万千。
俗语“30岁望子,40岁望财”,50望什么?身为子女都该看看!
文章插图
逝者如斯是自古就有的时间观念,在匆匆消逝的岁月中,我们都在不停的长大,也在慢慢变老,虽然生命的长度有限,但丝毫没有影响人们对理想的追求。而成长过程中都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追求,古人说十年一大变便是如此。
俗语“30岁望子,40岁望财”,50望什么?身为子女都该看看!
文章插图
人在20的时候才刚刚步入社会甚至还在校园,对这个充满了新奇与惊喜的世界留恋向往,后有父母当家,前有父母挡雨,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我们总不免会被它们所迷惑而虚耗了年华。然而生活总会在某一天不经意的点醒你,让你意识到生而为人的意义,而这一天一般都不会超过30岁。“30而立”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接近30的时候总不免回首过往再看看今朝,而小孩总能让人陷入遐想。昔日同窗早已三口幸福之家,家中父母也愁膝前无孙,自己却依旧孑然一身。在经历了10年的跌跌撞撞,早已看透了人间繁华时而想起岁月静好,若有佳人在侧,子女在前,再辛苦十年又有何妨。
俗语“30岁望子,40岁望财”,50望什么?身为子女都该看看!
文章插图
无论30是否成家立业,40无疑是人生最后一次跃马扬鞭的机会。虽然自古强调“30而立”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古人心中40才是真正立业的年龄,俗话说“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这个年龄虽然体力与精力不如30岁的年轻人,但其对人情世故的练达,对世间百态的洞察是前者无法比拟的。稳重、成熟的特点往往能够一击必中,此时无论是否成家立业都应当将财富放在首位,除了上有高堂下有自己的家庭外,最为重要的是此刻财富的积累几乎决定了自己与家人的后半生。
俗语“30岁望子,40岁望财”,50望什么?身为子女都该看看!
文章插图
前面二者皆容易理解,而第三句说的是“50岁望人”倒是让人有些不解。其实仔细一想便能明了,望什么人?50已经步入老年,辛苦了大半辈子,此时应该停下来歇歇看看庭前的花开花落,听听子女的欢声笑语,一家老少其乐融融便是天年。50岁所望的当然是自己的子孙,古时候讲“百善孝为先”,并充分的强调了“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观念,但如今人们奋斗拼搏在异域他乡,空巢老人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殊不知父母每孤独的过一天,快乐就永远得少一天。在外辛苦半生,为了子女从未回头,如今总算能够停下想回头看看辛劳半生换来的笑颜却只有陋室空堂。犹记得那个《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