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繁华落幕的前夜发生了什么?《汴京之围》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二 )


郭建龙:汴京的建都就和运河很有关系。其实,运河系统对于王朝非常重要。唐代首都在长安,到武则天时发现仅仅依靠关中平原不够吃,必须通过大运河从江南运粮,安史之乱期间叛军攻打睢阳就是要把运河掐断,还好最后张巡打赢了睢阳保卫战。
到北宋时,之所以政治中心东移,主要也是水运的便捷,民间可以花比较少的利息去供养宫廷。北宋定都开封,也说明宋太祖看中开封的繁华程度,所以整个宋朝更看重物质文明,让大家都有饭吃。
虽然唐代之后经济中心就南移了,也要认识到南方富裕程度高,但军事价值又不大,怎样利用北方枢纽保卫全国,用南方的物质养活全国,是统治者所考虑的。即使到了明清,也是在北方建立战略点,通过运河便捷的交通沟通南方。
大河报采访人员
书里有一个有趣的细节,靖康之变对宋人来说是不折不扣的痛史,但南宋人又乐于在通俗小说里编排、消费徽钦二帝及其家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郭建龙:中国民间有吐槽王室的传统,宋朝传承了这个传统。之所以民间能够消费,和宋代统治者宽容有关系,宋代的统治网络没有严密到明清那样,宋太祖制定的规则对民间干扰是比较少的,到了南宋时,皇帝是想管管不了,因为行政效率不高,老百姓空间很大。
比如,宋代印刷出版业很发达,皇帝在北宋就想了很多手段想控制,但就是做不到,下命令没人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当时外国人很喜欢中国书,越南朝鲜等想通过宋朝求书,但皇帝下命令不给他们,结果他们就从民间书市拿书。应该说,商业发达瓦解了行政管控,这也是宋代之所以发达的原因。
大河报采访人员
你的文笔很克制,没有借着所掌握的历史材料过多地发挥自己的见解。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在众多参考史料中,是否也注意去伪存真?
郭建龙:原则就两个,一是尽量保持真实性,二是尽量好看一点。不可能做到完全真实,那就尽量让每一句话有依据。纯写态度的书太多了,我希望落实更多史料依据,让读者读了之后有更多看法,不要代替读者去思考。
史料辨别方面,主要是针对宋人笔记。唐代的笔记非常发散,有许多幻想型的鬼神因果报应,但宋人的笔记一大半是关注历史的各个方面,这对历史研究来说还是比较有利的。过程中也有不少互校工作,基本的处理方式是:有多重来源的,选择可靠度高的,如果是孤证,会在行文中写明“可能”等字眼,或者尽量少用,甚至不写。
大河报采访人员
你到过开封吗?和你认识的北宋汴京相比,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北宋繁华落幕的前夜发生了什么?《汴京之围》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郭建龙:去过,对开封印象最深的是夜市,市中心闹市区为夜市提供一片地方,说明开封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可能不如郑州高大上,但住着很舒服。我觉得开封的发展要突出这种珍贵的民间气息,和郑州的发展保持一个错位。到了开封也能从地理上有更多感受,这是建在一马平川之上的城市,正是交通的枢纽,造就物质文明的繁荣,同时也是非常难防守的地方,就像中原的命运一样,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是其繁荣的原因,也使得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饱受灾难,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