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繁华落幕的前夜发生了什么?《汴京之围》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北宋繁华落幕的前夜发生了什么?《汴京之围》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文章插图
《汴京之围》中宋金交战形势图
北宋繁华落幕的前夜发生了什么?《汴京之围》有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文章插图
《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
作者:郭建龙
出版:天地出版社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采访人员张丛博
事实还原优先于是非评判。这是新闻从业者坚守的原则,也是采访人员为何不惧远近难易,也要深入事件现场、寻访相关当事人,拨云见日求一真。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采访人员出身的郭建龙,将职业素养贯穿进历史研究中,这部《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以“现场报道”的文风,带读者步入著名的历史事件“靖康之乱”。他表现出新闻人的克制,叙述善于白描,节奏明快,没有太多铺排和抒情表达,历史人物活灵活现又转眼即逝,点到为止。
关于靖康之难的历史评判,后人们总是喋喋不休,虽然更多的人只是略有所知。到底事件本身的始末经过如何?可能的真相,埋进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之中。郭建龙在案头摆满了一百多本参考书,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
近年来宋史大热,也让人们心头的雾水越来越浓:一方面宋朝所创造的文明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顶峰,甚至有人从中看到“现代文明的曙光”;另一方面宋朝又被冠以“积贫积弱”的标签,军事上的无力境遇难逃悲剧王朝底色。
郭建龙以靖康之难前的三年时间为切口,去考察这短短的历史一瞬,寻找背后的历史细节。读者得以发现,靖康年间的乱局更像是一场多方势力角逐的舞台剧,内政、外交、战争如何角力拉扯,多视角的解读让读者对宋朝的认识再进一层。
巩义麦田里的北宋皇陵沉默不语,宋都汴京也埋在了开封城的黄土之下,宋朝司马光专门为皇帝写的《资治通鉴》,未能阻挡宋朝重演历史覆辙。“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老调,每一次重弹都需要有新声,《汴京之围》所探寻的北宋盛衰之变的深层成因,有着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值得一读。
对话作者
郭建龙:尽量真实,尽量好看
《汴京之围》开篇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南方太湖发现的一块巨型太湖石,被运往千里之外的北宋首都汴京,安置在艮岳园林,宋徽宗还给石头封官加爵。此时恰好是北宋疆域最大之时,被鼓吹为盛世,孰料三年半之后女真政权利用斩首行动攻陷了汴梁,一切戛然而止——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了三年!而这激发了作者郭建龙去一探究竟。通过和他的对话,我们或可一窥北宋的细节。
大河报采访人员
一些人习惯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宋朝,近年来也不断有新的声音,盛赞北宋为文明高度发达的“黄金时代”。你怎么看关于宋朝的标签?
郭建龙:和过去不同,我们不再机械地接受一种固定的史观,不再认为古代是纯粹糟糕的状态,其实古代人活得还是有笑容的。回头看宋朝,大家对于宋朝“积贫积弱”的史观也在变化,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非常发达,宋代政府是有意地把“手”给缩回来,让社会自我发展,所以现代学者对宋朝的“翻案”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想补充的是,对宋朝财政上的发现,虽然一方面对民间经济促进比较活跃,另一方面又有过多的手段从民间抽血,比如专卖制度很发达,宋朝发的不只有“交子”和“会子”这样的纸币,还有盐钞。宋朝的财政不是很健康,为了社会安定、养官养兵,需求很大,埋下了隐患。
大河报采访人员
北宋都城汴京的发展得益于运河,出现了“四水贯都”的盛况。运河之于北宋王朝的命运有哪些关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