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一份礼仪之邦的文献证明( 二 )


第二项工作是校勘 , 改正底本的错误 。这是一项给古籍“挑错”的工作 。《五礼通考》有六个版本 , 此次整理 , 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 同时利用味经窝本、乾隆本、光绪本进行对校 , 不断订正底本讹误 , 补缺改正 , 写校勘记说明依据 。王锷说 , “一部《五礼通考》里引到几百种古籍 , 我们能做的 , 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尽量让这套书的错误降到最低 。”
第三项工作是对《五礼通考》征引的《十三经注疏》《二十二史》《通典》《文献通考》等资料 , 进行核对 , 订正谬误 。整理结束后 , 撰写整理前言 , 修正凡例 , 书尾附录有关序跋 , 为读者研读提供便利 。这些工作还没完 , 在把成稿交给出版社后 , 再度修改、校对清样 , 又花了五六年时间 。
“这部书 , 在没有点校之前一般人是看不到的 , 即使能看到 , 也要求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和礼学功底才能读懂 。”王锷说 , 经过点校整理后 , 有一定古文基础和礼学知识的人就可以阅读了 。
从深藏图书馆走向大众出版 , 一座沉睡的中华礼乐文明宝库 , 已被缓缓打开 。
《五礼通考》点校出版有何现实意义
电视剧《芈月传》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眼下我已经开始学三礼了” 。这里的“三礼”指的是《仪礼》《周礼》《礼记》 , 它们被称为中华礼乐文明的源头 。但事实上 , 在芈月所在的时代 , 《礼记》尚未编纂完成 , 更不用说“三礼”的这个称呼 , 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称谓 。
“历史题材影视剧里的错误太多了 。”方向东感叹 。“比如古代的‘拱手礼’也有一定的仪式 。平时行礼 , 男的要把左手抱在右手上 , 女的要把右手抱在左手上 。迎接宾客时 , 进门时主人从右边走 , 客人从左边走 , 每到拐弯处都要行拱手礼 。礼让对方先行 , 《仪礼》中的‘三揖、三让’说的就是这些仪式 。这些细节 , 如果没有扎扎实实地去研究古代的文献 , 是很难理解到位的 。”方向东说 , 《五礼通考》中记录了历朝历代各个时期的礼仪制度和礼节仪式 , 参考这套书 , 可以很好地避免一些错误 。
王锷介绍 , 吉、凶、宾、军、嘉这五礼中 , 吉礼主要是祭祀典礼 , 宾礼是古代天子和诸侯接待宾客的礼节 , 军礼是军中仪礼 。而嘉礼和凶礼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嘉礼主要指饮宴婚冠、节庆活动方面的礼仪 。凶礼包括与凶丧有关的礼仪 , 还有与灾难有关的荒礼、救灾礼等 。
系统整理研究《五礼通考》后 , 两位礼学学者对礼乐文明与当代生活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他们认为 , 礼仪仍然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 只是有些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 , 被曲解了 。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劝酒和劝食 。
方向东说 , 古人制定礼仪考虑得非常细致 , 很多礼仪的形成是源于对人的心理的关照 。“劝食”作为一种礼节行为 , 是因为古代物质匮乏 , 主人宴请时考虑到客人出于谦让、拘束等心理 , 会吃不饱 , 因而主人便礼貌性地劝酒、劝食 , 是关照他人心理的行为 。但现在的劝酒在很多地方变成了“灌酒”的陋习 , 这就完全曲解了这种礼仪的本质 , 从关照、礼让他人变成了强迫他人 。在古礼中 , 古人劝酒但不许喝醉后胡作非为 , 孔子也说“唯酒无量 , 不及乱” 。
“搞古籍整理要不辜负古人、不辜负自己、不辜负读者 。”方向东说 , 整理《五礼通考》对我们后人的一大启示是 , 应该更好地继承、延续我们的礼乐文明 。
今天 , 我们该如何继承礼乐文明
“以前我们认为礼仪是‘繁文缛节’ , 是因为我们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些礼制背后的文明 。”方向东认为 , 古代很多仪式不只是形式 , 其背后有很多意义 。礼乐文明的实质 , 是通过礼仪制度 , 用一些礼节仪式来贯彻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道德观念 。不过 , 只讲形式的礼让也会出现副作用 , 会带来拘谨和束缚 。方向东补充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