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晋的北伐中原,看''攘外必先安内''合理性和必要性

悲壮的北伐,为的就是要讨回属于自己的故乡。
从东晋的北伐中原,看''攘外必先安内''合理性和必要性
文章插图
西晋王朝留下的烂摊子,抽走了南渡的司马宗室,剩下的无辜百姓让胡人荼毒了个遍,中原地区一片狼烟,异族入侵几乎摧毁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历代建筑,辛苦积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企盼南渡的东晋来解救。而东晋王朝初建伊始,有志于收了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士大夫及南渡民众无不热切希望朝廷早日出兵,进行北伐。
从东晋的北伐中原,看''攘外必先安内''合理性和必要性
文章插图
一,背景,西晋灭亡后的南北分裂历朝历代中,西晋王朝是个被咒骂的朝代。自从《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一出场,这个家族就开始被骂,一直骂到司马炎。骂他画虎不成反类犬。人们不骂晋惠帝,因为他本来就傻,骂他的就更傻了。西晋皇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清谈误国、五胡乱华均是西晋的政治性地标,一个词语代表一次灾难,在五十多年的国祚里,尽是痛苦流离,生在这样的朝代才是不幸。王马同天、偏安江南;兰亭集序,洛神赋图;士庶不同天、北伐取中原……又是东晋的代名词,这些名词成形后变成标语,历经百年变成空谈。看起来,这个总而和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朝代,西晋除了统一大业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进取成果。而东晋大家都去仰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欣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余下的就是几次有始无终的北伐事件了。
从东晋的北伐中原,看''攘外必先安内''合理性和必要性
文章插图
东晋也是个腐化颓丧,奢靡堕落、王马内斗、无视内忧外患的统治政权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这在历朝历代实在奇特西晋被灭亡就不说了,顶替这块地方的北部就是次第更迭的''五胡''。北方匈奴族刘渊出头而衍生出来的几个嗜血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占了晋朝的的核心地方,奴役中原人民,毁灭文明礼仪。作为晋朝的残留,皇室后代子孙是有义务去讨要回来的。东晋皇帝们普遍黯弱,勇于内斗,怯于外争,渡江向南,止于建康。权臣们情愿不情愿地开始了历史上罕见的历次''北伐''。这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奇特。
从东晋的北伐中原,看''攘外必先安内''合理性和必要性
文章插图
二,为什么一定要北伐?北伐的动机决定了北伐的成败。第一,东晋开始时,因为南渡的中原士族不甘心被北人驱逐,他们尚有耻辱之心,忘不了过去的荣光,觉得有义务收回中原,还于旧都。这股舆论势力非常强烈。第二,是北方胡人杀伐战乱的结果,引起民众的激烈反抗,给东晋政府北伐提供了有利机会。第三,是东晋朝廷官员自私太重,借口北伐,图谋不轨,拥兵自重,欲以此为功,实现野心。第四,是朝廷实权人物害怕北伐将领在战争中发展壮大,威胁朝廷,强行北伐部队半路撤退,值得一提的是后两种的北伐的动力更强劲,几乎占了大部分人北伐的目的。三,有几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如何?1,司马睿北伐,为君报仇的真实意图值得怀疑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汉国主刘聪乘西晋内乱,派大将王弥,刘曜杀入洛阳,一把火毁灭了洛阳城,杀了无数的百姓官吏,俘虏了晋怀帝。西晋朝廷覆灭之际,琅邪王司马睿也逃到建康(今南京),他听说祖逖也在江南。便召于殿前,委任为军谘祭酒之职。希望他组织力量便宜行事。祖逖因此在京口招募了第一批骁勇志士,准备在朝廷需要时打过长江去,收复故土河山。晋怀帝于永嘉五年(311年)被杀,晋愍帝于长安继位为帝。316年,长安沦陷,晋愍帝被俘虏,司马睿闻讯后,亲自带兵北征,他的首次出战,其实有类于刘邦与楚怀王报仇。他悲不定地行军的几天后,决定搬师回朝,去做自己应该做的大事。他搬师回朝的借口是粮运接应不上,贻误了出战时机。后勤主管淳于伯因此背锅,他如同曹操杀了督运粮草的官吏,借此安抚疑惑的士兵大臣民众。淳于伯因此丢命。司马睿宣布退兵,急行返回建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