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昌:散文的格调和语言


冯恩昌:散文的格调和语言
文章插图
散文的格调和语言
——读书会讲课之四
作者 | 冯恩昌
有了好的主题思想,还要有好的语言来表达。从散文家的语言上来看,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情调,常常不看名字,就知是谁写的,朱自清、杨朔、孙犁、碧野的散文,都有不同的格调和味道。我写的散文都是通俗的乡情格调,读来不朦胧不难懂。运用的语言,通俗的和说话一样,带有美的韵味,柔柔的轻轻的淡淡的,微微起伏的逐渐深入的,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句子,也不故意张扬。上海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王光东,在评我的散文《金色的柿乡》中,肯定了这样一段:“妈妈从梯子上轻盈盈的跳下来,恬静的朝我笑着,从花衣兜里摸出一只烘柿说;小柱子,你看这只柿子熟得透明爽爽的,真甜啊!”她把那只柿子用小棒戳一个小孔,按在我的嘴巴上,两个指头慢慢地捏着,一股清凉的甜蜜的溪水,就流进了我的心窝,浸透了我的脾胃。
我觉得最有力量的语言,是普通话式的语言。句句入耳,句句动心,充满感情,感染力很强。有的写散文,用古文,有的故意甩词抛句,让人听不明白,读不懂,就很难顺顺当当教育人了。散文的语言,还应该是精炼的诗意的美的略带含蓄的。散文语言的精炼很重要,但又不能凝练过了头,要读起来如行云流水,不能拐弯太多,妨碍流畅,把品味的东西留在读后的思考。要尽量把散文写的精悍短小,让人读着不犯愁,而受到启发。
语言是在写作中练出来的,有一些散文作者,语言全部是记述的,不讲艺术,只要把内容记下来就可以了。故而,自己认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散文,尤其是离文学散文太远了。现在的散文,语言问题不少,要好好研究一番,规范一下,以好的语言写出好的美文,只有下点功夫,才能走出语言不佳的“闷葫芦”,写出精辟好文来。
图片/苏小朐
冯恩昌:散文的格调和语言】冯恩昌,1937年生于山东临朐。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联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乡土诗人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田园派著名诗人、作家,“农家小院派”代表,被誉为东方诗神。作品多次在国内外获奖,曾获亚太地区民间文艺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国家一级艺术家称号,冯惟敏传说传承人,已出版文学专著22部,《糖葫芦》、《故乡蝉歌》,选入全国全日制中学阅读课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