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我们有灿烂的历史,辉煌的文明,每一个炎黄的子孙,从生下来那一刻起就会被炎黄赐名,而每一个姓氏和名字的背后,都掩藏着一段历史,你的姓氏就是你的身份和标签,你姓这个姓氏就表明你是这个大家族的一员,这个家庭的族谱,应该有你的位置。名字虽然说很平常,但是至关重要。中国人的认祖归宗和家文化的意识非常强,我们对都对自己的姓氏有着非常钱强烈的认同感。
文章插图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落叶归根,而我们的根,归根揭底就是我们姓氏后面的大家族。现代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自己姓的来源,不知道自己在家谱里面的排位,而淡忘对家族的整体性观念。《百家姓》是我们的儿童读物,现在的我们还有多少人记得百家姓?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认同自己的姓氏,就是认同自己的文化,姓让我们有了归属。
今天要说的是王性,何为王?“天下之所望归也”,三划而连其中谓之王,三划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称号,这就是王的本意,在商周时期的王就是这个国家的首领,是这个国家是象征。进入商朝以后,国家的君主称之为王,一直到春秋战国,很多地位显赫的诸侯也自称为王,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称国家君主为皇帝,而嬴政就是千古一帝。
文章插图
王姓的始祖太多有着显赫的身份和地位,他们往往出自帝王之家,身体上流淌着君王血脉,在奴隶时代,封建时代,这就是一种尊贵的象征,王姓的先人对王权对血统有一种崇拜和追捧,进而形成了一种图腾,从而形成了帝王后裔某一族的姓氏,并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对王姓来源的看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先秦时期,这个王姓氏族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代,到了秦末汉初,这支氏族在秦朝武城侯王威的两个儿子带领下,躲避战乱,分别来到了山东的琅琊和山西的太原后来发展成为了天下著名的两大王氏望族,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有句唐诗是这么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平常百姓家”,两晋隋唐的时期的王氏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等名人众多。
文章插图
姬姓王氏还有其他三个分支,分别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之后,这支王氏大概有2000多年历史:还有一支是春秋初周平王之后,一直到唐朝,这支姓氏一支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这支姓氏大概有2700年的历史;还有一支是东周考王的胞弟桓公揭之后,这支王氏主要生活在河南洛阳一代,也有2400多年的历史。
第二种说法是源于子姓,出自成汤王子比干后裔,属于以帝王身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
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我们所熟知的七窍玲珑心的比干,就是王姓的一个始祖。子姓的姓氏有31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上多次成为了名门望族。
推荐阅读
- 今日三九,农谚“三九不刮风,来年一场空”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 农村俗语:“宁可试人棺,切莫试人鞋”,有没有道理存在呢
- 此王朝和中国有说不清的关系,王室一座墓葬叫黄金之丘,出土的黄金文物数也数不清
- 农村老话“再冷不靠灯,再穷不靠亲”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 老祖宗谈生辰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这句俗语有道理吗
- 农村俗语:头无脑油脚上无汗,到老都是穷光蛋,有没有道理
- ?古代发生瘟疫,民间说法:“始于大雪,衰于惊蛰”,有没有道理
- 农村老话:宁愿门前闹嚷嚷,不愿屋后脚板响,有没有道理
- 农村俗语“吃药十付,不如独宿一夜”,有道理吗,独宿有啥好处呢
- 农村俗语老话“愿交双脚跳,不交胖胖笑”说的是啥,有道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