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儒释道这三家的学问绝了!( 二 )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登上了高楼,远眺天际,这正是人生踌躇满志、志存高远的年龄,我们抱有一腔抱负和满腔热血,开始为人生谋划,开始高瞻远瞩,奋力拼搏。志向决定方向,格局决定高度;立大志得中志,立小志不得志。小溪只能入湖,大河才能入海。所以做事,要先立心中志向;成事要先扩胸中格局。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任何事情只有去做才能有成功的可能,成就越大,需要付出的越多,需要经受的磨难和考验在程度上越厉害。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听说过哪个“坐享其成,天生就富”的。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自己对得住自己,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个道理。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历经磨难,荣辱,沉浮,我们的心智逐渐成熟,我们成长和提高了很多,行至人生最后发现,一切都是豁然开朗,水到渠成。但是这个过程,蕴含一个道理,即苏轼说的“厚积而薄发”,只有在经验、德性、技能等方面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薄发,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厚积,然后薄发。
以上三重境界就是儒家的拿得起的完整路径,也是入世成就伟业的必需之过程。
三,佛家的放得下
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金刚经》
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儒释道这三家的学问绝了!
文章插图
佛家追求出世,讲究清净无欲,要求能看到《金刚经》所言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做到《心经》所言的“照见五蕴皆空”。概括为三个字,即放得下。
什么是放得下?且看这个“佛”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弗,弗的意思是不,合起来就是不人和人不。不人就是无人,也就是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人就是因为不懂得拒绝,才造出了很多烦恼和痛苦。放下欲望,超脱对外物的追逐,求得解脱,这就是放得下。
如何才能放得下?唐代禅宗高僧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境界,分别为: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人之最初,比如年少之时,心思是简单的,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这样看待世界当然是简单而粗糙的,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但同时,正是因为简单而不放在心上,于是不受其困扰,这就是放下的心境,只是这种心境太脆騧,容易被现实击碎,缺乏深意和抵挡力。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不长寿、恶人活千年。这时人是激愤的,不平的,怀疑的,警惕的,复杂的。于是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容易变得争强好胜、与人比较、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此性格就会容易变得过激,之后看什么都不是那么回事。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困在这一阶段,纠结、挣扎、痛苦,但同时,这也正是顿悟的契机。因为看到了,才能走出来;经历了,才能最终开悟明白。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历太多人世历练和体验之后,那些保持住本心、做得到忍耐的人,等他看得够了,经得多了,悟得深了,终于有一天豁然顿悟,明白了万般只是自然,存在就有存在的合理性,生会走向灭,繁华会变成寂寞,那些以前认为好的坏的对的错的,都会在命运的规律里走向其应有的结局,人间只是无常,没有一定。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再与人计较,只是做自己,活在当下之中。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世俗芜杂,我只一笑了之。当你达到这种境界时,就是放下了。
第一重境界,是出得来,而进不去;第二重境界,是进得去,而出不来;第三重境界,才是送退自如、来去随意;放得下,是因为看透了、超脱了,所以随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