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吧?床前的明月光,居然不是李白在“床”前看到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是诗仙 李白 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
这首诗家喻户晓,我打小背的滚瓜烂熟,我跟很多朋友一样,会把这首李白脍炙人口的诗理解为: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一层白霜。他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霜”字用得最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
不会吧?床前的明月光,居然不是李白在“床”前看到的?
文章插图
《静夜思》配图
甚至还清楚的记得,当年课外杂物上,这首《静夜思》的黑白配图,都是画着一李白在床榻边,仰望窗外的圆月多么唯美啊!
可时至今日,却有人忽然跑过来告诉我说,哦,您对这首诗的理解错了!而且错了几十年?
难免会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心里很不服气,不可能吧,哪里理解错了呢?
问题就出在这首几千年的诗,到如今也是朗朗上口,没有生僻难解的词汇,故而会使得我们很容易望文生义!忽略其中真实的意思!
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诗中的"床"这个字。有人质疑,若是床”解释为“睡床”,明显李白是在室内。如果在室内,那么他是如何做到“举头望”这个动作的?显然违背常理。
不会吧?床前的明月光,居然不是李白在“床”前看到的?
文章插图
李白
各位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若是在室内睡在床上,枕着枕头,甭管你的姿势是躺是靠是坐是卧,你可以试试 一个是头不好举,一个是就算“举头望”,你能望见什么呢?
考古还发现,唐朝人家的窗户其实很小,不点蜡烛,屋里黑乎乎一片。
后头还有一句,低头思故乡,头举起来都不容易,若是还要再把头低下去,这个动作就更不好做了!
民国初年,文学家兼历史学家,郭沫若就曾发文如此质疑过!还特地找女儿做实验,最后得出“床前明月光”的“床”肯定不是指现在的床的结论。获得了大批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
况且根据资料显示,李白此诗原始稿子有一句乃是:举头望山月,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望明月,是明朝时有人编纂整理时候修改的,至于明朝人为何这样修改,不知道,但如果是山月,山谷中的月亮或者是山峰之上的月亮,那你屋子里面躺床上唐朝人的小窗户你是真的很困难,能在床上抬头看的见的!李白是怎么透过屋顶看见天空中一轮明月的呢?难道他有透视眼吗?
不会吧?床前的明月光,居然不是李白在“床”前看到的?
文章插图
井上围栏
有学者专门撰文考证过,说此床不是我们想象的睡觉的那个床,应作井栏解!说从考古发现来看,咱们中国古时候,得自个打水井!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的。水井深,井口又窄,怕有人掉进去危险!古人便在井口边建有防护用的井栏!高约数米,成方框形围住井口,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
李商隐的《富平侯》里有这样一句: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贵重的金弹可以随意抛于林外,不去拾起。而对放在井上未必贵重的水井上辘轳架护栏即所谓“银床”,倒颇有几分爱惜。
静夜思中的床,莫非跟这个意思一致?李白当时是站在院落中水井护栏旁,抬头望到天幕中的皎洁的月亮,好大好圆好亮,低头看到铺满地面的月光好似白霜,由此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
这样一说,似乎就能解释的清楚刚才的质疑了!
不会吧?床前的明月光,居然不是李白在“床”前看到的?
文章插图
《长干行》配图
再如,李白写了很多诗,有床字的可不止这一首!例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难道是是绕着睡床在玩耍?当然不是,你就得解释为男孩跨骑竹马而来,围绕井栏用竹马折青梅!那这里的床解释为井栏,可为何静夜思的床就非得是卧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