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其实不是曹操的原话

曹操曹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奠基人,魏武帝。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其实不是曹操的原话
文章插图
就是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名声却不太好。这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少坏事儿,而是因为一部叫做《三国演义》的小说。这个人被《三国演义》贬低,因为演义中写的生动,以至于在很多人内心中。曹操,就是一个大奸巨恶的乱世奸雄。那真正的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子呢?曹操是一个温柔的枭雄。我知道当我说他温柔的时候一定有人质疑我。因为那句“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已经贯彻人心。话说曹操当初刺杀董卓失败,从而逃离洛阳,亡命天涯。而逃亡路上为陈宫所救,二人共同来到曹操好友吕伯奢家。吕伯奢非常热情,把自家猪都杀了来设家宴款待二人。然而当时吕伯奢家任杀猪的磨刀声引得曹操生疑,他以为这是他们磨刀要擒杀自己,毕竟自己乃是通缉犯。于是一时恼羞成怒,拔剑出门杀光了吕伯奢家人,吕伯奢当时因外出买酒逃过一劫。而后吕伯奢买酒归来,曹操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人家。但错已铸成,曹操害怕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挥剑又砍死吕伯奢。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其实不是曹操的原话
文章插图
当时同行得好友陈宫,见到曹操如此残忍便出言责备。曹操却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听后,认定曹操是不义之人,不可相交,于是便离他而去。这段情节也是彰显曹操残忍多疑性格的一大亮点,很多人对曹操的讨厌,都是源于此处。但你必须得知道,这句话是出自《三国演义》,而演义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来,颇有添油加醋之嫌疑。特别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其在书中得感情基调很明显,刘备是正派,曹操则是反派。其实在正史之中,这句话不是这么解读的。首先讲这句话必须要提的就是吕伯奢,这个人是曹操父亲的朋友,可这个人在《三国志》中毫无记载。当然了,这个人是存在的,因为《魏书》、《世语》和《杂记》等史籍对此人都有记载,和《三国演义》叙述出入不大。曹操确实是杀人了。
 宁叫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其实不是曹操的原话
文章插图
但这其中,有所区别,其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史书中曹操并不是在逃走的途中杀死吕伯奢的。《世语》记载说曹操虽然有杀人之行,但吕伯奢因为出行逃过一劫,而后曹操也未曾杀吕伯奢。“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而《魏书》记载曹操乃是反杀,其缘由是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一行人。所以这是正当防卫,于情于理都没什么问题。当然了《魏书》乃是曹家人自家史书,有所掩盖也是正常。第二、这就要谈到那句话了,原文记载不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而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两句话看起来意思相近,但其实区别大的多。在“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中,第一句“宁我负人”可能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宁叫我对不起别人”。可是这句话的理解还有另一种说法,古汉语中一般把‘宁’比作‘难道说’。比如陈胜吴广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里面的‘宁’就翻译为“难道说他们都是天生的吗?”。在看第二句话“毋人负我”,这个字通俗看来好像比作“不要,不可”。但在古汉语中同样不能这样理解。一般要表达“不可,不要”,应当用“休”,比如“休得放肆,休得无礼”。如果用‘毋’就应该表达‘没有’。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完全变了,应当是“难道说只有我对不起别人,没有别人对不起我吗”?我从这句话中读出了曹操错杀人之后的无奈,自责,却又无可奈何。所以曹操虽然杀人有错,但并不是滥杀,那只是一场误会。至于后面吕伯奢归来,曹操有没有再度动手,那就不得而知了。当然,人毕竟是杀了,曹操之狠辣果决,可见一斑。但如果结合当时那个乱世,曹操之所处情景,如果他无此警惕果决之心,或许也就没有后来的魏武帝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