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字画|《龙》杂志:千载兰亭 百世典范( 四 )


书法字画|《龙》杂志:千载兰亭 百世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传)唐 冯承素摹《兰亭序》局部 。
启功先生亦曾言及“所谓摹搨的,是以传真为目的 。必要点画位置、笔法使转以及墨色浓淡、破锋贼毫,一一具备……今存《兰亭帖》唐摹诸本中,只有神龙半印本足以当得起 。”“这一卷的行款,前四行间隔颇疏,中间称匀,末五行最密,但是帖尾本来并非没有余纸,可知不是因为摹写所用的纸短,而是王羲之的原稿纸短,而是王羲之的原稿纸短……不但笔法存原形,并且行式也保存了超草的常态……从摹本的忠实程度方面来看,神龙本既然这样精密,可知它距离原本当不甚远 。”传为虞世南的摹本现亦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卷首有清代大鉴藏家梁清标(一六二〇~一六九一)书题签“唐虞永兴临禊帖” 。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卷中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十七则,钤印一百零四方,另有半印五方 。从鉴藏印和诸家题跋观款可知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生卒不详)、吴治(生卒不详,活跃于明中后期)、董其昌、茅止(生生卒不详,活跃于晚明)、杨宛(?~一六四四)、冯铨(一五九六~一六七二),清梁清标、安岐(一六八三~一七四六)、乾隆内府等处收藏 。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 。清乾隆时刻入“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此卷与传为冯承素的摹本相较,点画较为圆转,少锐利笔锋,墨色清淡,气息古穆和厚 。
书法字画|《龙》杂志:千载兰亭 百世典范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传)唐 褚遂良摹《兰亭序》 纵24厘米,横88.5厘米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
传为褚遂良摹《兰亭序》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卷前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书题签“褚摹王羲之兰亭帖”,故简称为“褚摹兰亭” 。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鉴藏印记二百一十五方,又半印4方 。从鉴藏印和诸家题跋观款可推此卷大致经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项圣谟(一五九七~一六五八)、清卞永誉(一六四五~一七一二)、安岐、乾隆内府递藏 。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乾隆时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二 。此卷与传为冯承素及虞世南的摹本相较,笔画较为瘦硬方朴 。
三、《兰亭》研究与争议
由于《兰亭序》文书兼美,驰誉百代,临仿摹刻众多,从宋代开始,不少文人学者即围绕《兰亭序》的风格、技法、文本、美学特征、版本流变、公私鉴藏、版本优劣、版本真伪考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也包括对《兰亭序》和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历史成就的评论;王羲之生平和轶事的解读等 。如桑世昌《兰亭考》、姜夔《兰亭考》、俞松《兰亭续考》、元明陶宗仪《兰亭诸刻考》、胡俨(一三六一~一四四三)《兰亭诸本考》等 。然而,清中期以后,随着北碑的大量出土,金石学及碑派书法的兴起,作为帖学典范的《兰亭序》逐渐受到批评,对《兰亭》的各种摹本、名家临本、各类拓本之优劣的辨析则逐渐变成对《兰亭》本身的质疑 。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首倡南北书派论,开崇碑抑帖之风,并对《兰亭》的真伪提出质疑 。咸丰同治年间,包世臣(一七七五~一八五五)、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等继之,甚至欲将真本《兰亭》纳入碑派范畴 。光绪年间,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等依据碑学的评价标准对唐摹本《兰亭》提出批评 。李文田(一八三四~一八九五)则提出了三点质疑,甚有影响:其一,据南朝刘孝标(四六三~五二一)注《世说新语》“临河序”,认为《兰亭序》题目为后世伪托 。其二,以刘孝标所录“临河序”字数与西晋石崇《金谷诗序》相类,而《兰亭序》多出许多文字,认为多出文字乃隋唐人所增 。其三,以两晋时期《爨宝子碑》、《爨龙颜碑》为例,认为王羲之书法应不脱隶意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郭沫若和高二适先生为代表的质疑与肯定阵营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激烈论辩 。质疑者主要承袭李文田之论并根据当时南京地区出土的王兴之夫妇、谢鲲等数方东晋时代墓志的书法皆隶书体而推想王羲之生活时代之书法当具隶意,而现存《兰亭序》而无隶意带楷行书笔意,推定《兰亭序》为伪 。肯定者则通过比较《世说新语》所载其他篇章与原文推知“注家有增减前人文集之事”,继而提出“临河序”之文字当系由《兰亭集序》原文删节移易而来 。同时,指出《兰亭序》中不少文字并未脱离隶式 。又引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所录钟繇擅三体,而三种书体各有区别,认为刻于碑石的字体与平时公文、书信所用者盖不相同,不可同一而论 。双方阵营各抒己见,据理力争,轰动一时 。七十年代后期,随着马鞍山砖石墓、亳县曹氏墓志砖等出土,又一批高质量的论文相继发表,将相关问题的研讨再次向前推进 。九十年代后期,南京东郊出土《高崧墓志》,志文俊秀,不少文字楷意浓厚,证明了六朝时期已有楷书行世,也为考定《兰亭集序》的真伪提供了新线索 。此外,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七、八十年代汉简的大量出土在为研究汉代书法提供丰富资料的同时,也从侧面为晋代书法研究提供了些许线索 。从汉简与汉碑的比较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碑碣镌刻与日常书写属于两种风格系统,两种风格差异明显且并行存在 。故而以碑志镌刻文字来要求日常书写的《兰亭》,以碑证帖,颇为牵强,有其局限性 。另外,从《集王圣教序》与现存《兰亭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圣教序》中选用了《兰亭序》多字;近年出现于拍卖行的传为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中,亦有不少字与现存传为冯承素摹《兰亭》极为相似,这些都可作为《兰亭》真实性之旁证 。《兰亭》真伪研究已发展成为蔚然大观的“兰亭学”,相关的种种探讨与研究不断引入更深更广的领域,国内外学界都持续关注 。《兰亭序》原迹虽已杳如黄鹤,而以唐太宗之高标与精于书道,其审美鉴赏能力定不弱,其监制下的临拓勾摹复制之本,虽非真迹,其艺术价值仍不可低估 。且自太宗之后,《兰亭序》即以摹拓本等复制品形式流传,已被历代书学者认同 。如元四家之一倪瓒(一三〇一~一三七四)曾言“兰亭蠒纸,固不可得见 。茍非唐世临摹之多,后之人宁复窥其彷佛哉?” 兰亭真迹已不可得见,如果不是通过唐人临摹,后人如何了解其书风面目?董其昌亦云“其真迹既奇绝,摹刻虽失真,亦各有所近,如得肉得骨之论 。” 摹拓本尽管为后人所制,但一定程度上来说,还是反映了真迹的部分特色与韵味风采 。从唐代诸家摹拓临写之迹中可以看到,《兰亭》书风“中和”、典雅清逸、潇洒畅达;笔法刚柔相济,线条变化灵活,点画左右映带、攲斜疏密,字势纵横变化、错落有致;相同多字写法无一雷同,变化万千;其笔法、结构、章法都达到了至善的程度,可谓是“技术”与“法”的完美结合 。《兰亭》一序,高山景行,其文其书不仅乃书学高峰、后学良师,更业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杰出代表与绝代典范,其中所蕴藉的中华哲思与文人精神、文人情怀也已然深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精神的象征 。《兰亭序》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度之魅力与影响力 。历史上,《兰亭序》曾经启发并滋养了其后中国历代书家,塑造了具有独特气度和神韵的中华儿女,并影响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乃至欧洲 。在当下,对《兰亭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习,对于新时期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鉴亦都具有十分积极且重要的意义 。庚子深秋,访会稽兰亭曲水流觞处,观苍松偃竹、林亭幽谧、曲水轻波,颇为慨然,故赘小文并数语于后:会稽难觅换鹅经,左江空叹瘗鹤铭 。千载悠悠黄河水,秋叶飘零忆兰亭 。是为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