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
文章插图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有的人坚定意志,事业有成,也有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被欲望蒙住了双眼,从此丢失了自我
伴随着年龄的成长,人们的视野也愈发开阔,所处的环境和经历的故事无一不在改变着一个人的性格,曾因"凿壁偷光"而被人所熟知的匡衡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我们在课本学习"凿壁偷光"这个典故时,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们匡衡长大后的故事,这是有原因的。从小敏而好学,最后考取功名的匡衡在官场的黑暗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开始勾结党派,贪污受贿,最后因分赃不均被同党上疏弹劾,被贬为庶民,晚年凄苦。
少年凄苦,步入官场
匡衡出生于西汉时期的一户农庄里,父母辈世代务农,因为苛捐杂税的横征暴敛,再加上天气时而大旱,匡衡家从小就异常贫穷,不过好在他对生活始终抱有希望,认为只有读书考取功名,进城为官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
文章插图
匡衡的头脑十分灵活,从小便懂得变通之道,善于用思考去解决问题,到了读书的年纪,家里没钱给他买书,他只好去别人家帮工,用劳作一天的汗水换得几文钱的收入。也正是因此,他过早的进入社会,用稚嫩的眼光见证了许多残酷的现实,这也是日后他走上歪路的一个原因。
买到《诗经》后,匡衡夜以继日的学习研究,每到一个特定的日子,他都会带着学习时遇到的疑问去请教当时的博士。博士见他如此刻苦,又听说过他为了深夜读书而凿壁偷光的故事,便不收一文费用。
或许是因为对于学术的理解太过深奥以至于无人能懂,又或许是因为考场黑暗,匡衡的仕途并不顺利,考取功名九次而不得状元,直到最后一次考试才获得了丙级,被补为太原郡的太学卒使。
初入官场的匡衡是个无人问津的小卒,每日只是帮助官员整理书籍,但在这过程中,它通过接触各种各样的诗经了解了更多了思想,这也使他的学识更加根深蒂固。
在某日,匡衡闲来无事与人交谈对《诗经》的看法,他所提出的观点与解读另辟蹊径,一句话竟有多种含义,吸引许多人前来参观。后来经过口耳相传,匡衡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就连当代经学家们都对他的见解深感认同。
这件事传到了当代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元帝耳中,出于好奇之故,太子便微服前去一探究竟,果然如传闻所言,听后竟倍觉身心舒畅,与传统先生讲经的枯燥大有不同。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做了什么?老师为啥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
文章插图
仕途顺利,一路高升
此后,太子便常常邀请匡衡来府上做客,听他讲述知识,每逢聚会二人都相谈甚欢,匡衡也因此颇得太子赏识。太子即位后,破例迁匡衡为博士,将他直接升任到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门,就这样,匡衡开始正式走上了仕途。
某年,长安城发生日食和地震等自然灾害,古人封建迷信,歪门邪教趁机开始大肆宣扬,一时间城民人心惶惶。各地甚至有民众暴动的情况。匡衡临危受命,用讲经的办法安抚群众,再引用诗经中的话上书皇帝,意在倡导宫中要用度节俭,停止奢靡之风,朝廷可以将省下来的钱赈济受灾百姓,以安抚民心。
皇帝欣然接纳了匡衡的建议,立刻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场风波才得以停息,匡衡也因此被升职为光禄大夫,兼任太子太傅,负责教导当朝太子读书。
得到了汉元帝的重用后,匡衡从前积累的知识一瞬间有了用武之地,每次参与朝中大事,他都会在皇帝面前引经据典,舌战群儒,帮助朝廷度过了许多难关。
在他的倡导下,大臣们也开始研究起儒家之风,又恰逢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风盛行,匡衡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他所提出的言论大部分都迎合了当朝百姓的需要,皇帝也很高兴看到黎民百姓心态平和,不会有人起谋反之心,所以再一次提升了匡衡的官位至御史大夫。当朝丞相韦玄成病故后,汉元帝封他为代行丞相之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