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春节晚会第一次正式出现,一般都认为是1983年。
那时候,我父亲喜欢无线电,自己购买零件,又买了一台十二寸的屏幕,装配了一台黑白电视机,电视机没有壳子,后边的电线全部裸露在外,看起来,就像一台不修边幅的流浪汉,看起来,实在不够雅观,但是灯光暗淡起来,屏幕边缘的丑陋面目被遮挡住,那么狭小的屏幕,便会放射出光彩。
文章插图
我应该是看过1983年的春节晚会的。
在没有春节晚会之前,除夕之夜实在有一些单调。
我记得小时候除夕之夜,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守岁活动,晚上,一家人吃了团圆饭,然后就开始包圆子。包好圆子,如果那一年父亲高兴,还会到食品公司买回稀薄的糖料,回来在炭炉子上熬成浓浓的汁液,把之前准备好的爆米、芝麻、花生倒入糖汁中,两相拌和,制成炒米糖等等这份童年最喜欢吃的美味。
这时候,父母就会打发我们睡觉了。我记得这时的有线广播里,还有节目在播放,这个节目,可能就相当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吧,估计那个时候,也就听听收音机,徜徉在娱乐节目里,算是伴和着除夕之夜的守岁吧。
自从春晚出现之后,它的独领风骚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
文章插图
首先,它形成了“天涯共此时”的共同时空观念。过去守岁,可以说各自为政,各人分布在自己的家庭中,难以感受到天涯海角共度良辰美景的盛况,现在有一个共同的屏幕,伸入到千家万户,就仿佛一个统一的舞台,把全国所有的观众,都安顿到浩大的国土上。大家欢聚一堂,共同守望同一台节目,犹如置于国土面积大小的大戏院里,这样,观众就有了声气相通的共同感受,过去散状的守岁体验,就被一种统一的仪式、情绪、氛围给代替了。
文章插图
其次,它制造了“人人有感受”的共同语境话题。过去过年,大家串串门,张家长李家短聊一气,但这种信息平时都了解得差不多了,也没有什么新鲜意味,见面聊天会觉得资源匮乏,素材欠缺,现在有了一台共同观看的节目,大家见面拜过年之后,第一句话,肯定要提到昨晚看的春节晚会,每一个都能找到感兴趣的介入空间,找到自己发挥见解与判断的有趣靓点,每个人都在展现自己的评论见解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如果你未看过春节晚会,很可能你都插不上嘴,所以就是为了大年初一的谈资,春晚节目也要坚守着看完。
文章插图
最后,它提供了“集一时之选”的共同精神营养。春节晚会是国家电视台主办的文艺晚会,它的背后,代表着国家的声音,体现着时代的主流形态,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与主流指向,从它的导向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时代的声音,看到国家倡导的正能量主题,而在这一主题背景下,它的内容创作者与表演者,可以说是集中国文艺精华之大成,它所蕴含的精神营养,代表了中国艺术的比较高的水准。了解中国艺术,春节晚会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了解中国文艺的走向,春节晚会也是一个非常速成的简洁切入点。它所蕴含着的主旨意义与艺术档次,都使得春节晚会在各台晚会中价值地位最高,一时无两,唯我独尊。
文章插图
有了这么强大的社会背景,春节晚会肯定会逐渐占据了守岁的核心位置,当然,我们民间传统的守岁风俗,也能够伴随着春晚的流程,自行展开它的原来的内涵与走向。我们经常看到,每当春晚节目进入到相对平淡的节目,外面的鞭炮声便声音大作,可见,春节晚会更像一个大背景,我们旧有的春节民俗,能够在这个大背景之上自行展开。如此说来,春节晚会也是一个平台,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春节习俗,在现代电子技术支撑的平台上,焕发出新的魅力。
推荐阅读
- 牛年对联大全带横批
- 农村俗语“三九冰上走,过年露一手”,什么意思?道理在哪?
- 打工族回家过年,明明不抽烟,兜里却揣包好烟,见人就发,为啥?
- 大年初一要“开财门”,放鞭炮有哪些讲究?碰到了哑炮怎么办?
- 在农村,俗语“三十夜里无外人”,女婿能在丈母娘家过年吗?
- 过年压岁钱是“年三十”给,还是“大年初一”给?有什么讲究吗?
- 民俗|唐朝过年和冬至时各有七天假期,过年期间长安城佛教气息浓厚
- 诗朗诵:归心似箭,回家过年
- 十本搞笑风格的网络小说,《修真聊天群》上榜,这下过年有书看了
- 红楼梦里的贾府是怎么过年的?